想入“特大”序列,濟南該咋走
不能一味做大還要做強
要邁入特大城市,城區人口在500萬以上是個硬指標。從目前來看,濟南的市區常住人口應該在350萬-400萬之間。這也意味著,未來要增加約150萬的城區常住人口。這樣的目標能否實現?
我省曾提出,“支持濟南調整行政區劃,增加市轄區,壯大中心城區規模,拓展城市發展空間”。2013年公布的《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提出,將加速濟陽、章丘融入濟南中心城區。規劃提出,支持濟南適時研究調整優化市內行政區劃,促進東部新區、西部新區、濱河新區、南部山區和北部地區發展,推動濟陽縣、章丘市撤縣設區。據悉,濟陽縣城市總體規劃確定至2020年城市人口為35萬人,章丘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2020年章丘市城市人口為50萬人。這也意味著,一旦這兩地融入濟南中心城區,到2020年即可增加85萬中心城區人口。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這兩地到2030年預計可為濟南貢獻近百萬中心城區人口。有關人士認為,如果濟陽縣、章丘市能在2030年前撤縣設區并融入中心城區,那么濟南實現“城區人口超500萬”并不是難事兒。
但是,城市的發展,并不是簡單的人口增加,還應隨著人口的增長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關專家認為,“做大做強”當前是我國的一個熱詞,企業要“做大做強”,城市也要“做大做強”,而且“做大”排在“做強”之前,意味著“做強”的前提是“做大”。但事實上,應該把“做強”放到與“做大”同樣的地位,甚至優于“做大”。因此,濟南往特大城市發展雖然是自然規律,但絕不能只要人口數據上的突飛猛進,而是要伴隨著城市做強的過程。
為了提升濟南的聚集輻射能力,我省2013年出臺的《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年)》提出,要著力把濟南、青島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其中,濟南市要努力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物流中心,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此次公示的《山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年)》(草案)也提出,“濟南、青島兩個核心城市,通過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高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能力,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網絡,輻射帶動全省城鎮加快發展”。今年,濟南也明確提出,要“打造全國的區域性經濟、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與山東經濟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泉城”。當前,這些任務已經相繼展開,而且我市還規劃建設了濟南中央商務區,未來這些工作的開展,將大大增強濟南的核心地位。
成為特大城市,對城市影響幾何
需要提前應對堵車污染房價漲
環境惡化、交通擁擠、生活成本高企、社會管理成本增大……在高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一系列“城市病”逐漸顯現。當前,濟南的城區人口還不足400萬,堵車和空氣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已經很突出,有些人擔心:一旦濟南進入特大城市行列,這些問題會不會加劇?
事實上,一旦城市進入特大城市序列,發展時往往會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對新概念下的特大城市提出一些限制,如“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動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部分功能向衛星城疏散”等。這也意味著,一旦成為特大城市,濟南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的限制更多。
在我國,公共服務資源往往由行政等級決定,大城市集中了最好的教育、交通、醫療、文化等資源,相應的產業也比較發達,對周圍形成明顯的“虹吸效應”。有關人士認為,濟南一旦成為特大城市,未來的人口密度會更大。資源有優勢、人口又多,必然會推高房價。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城市出現回流和外遷的現象。當前有些年輕人逃離“北上廣”就是例子。隨著生活成本的增加,會造成部分外來人口回流。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會讓不少有錢人從濟南城區外遷。
人口過于密集也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以及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鄉差別和貧富差別嚴重、外來人口難以享受均等化市民待遇、交通堵塞、醫療和教育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等各種“城市病”,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考驗著城市的智慧。有關人士認為,城市化進程中,關鍵是要提高品質,各種服務和基礎設施必須跟上,城市才有吸引力。事實上,我市已經開始考慮人口密集可能帶來的承載不足的問題,并提出“要做好衛星城規劃布局,形成由城市中心、次中心與衛星城構成的城市發展規劃體系,為城市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