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產生補償青少年攀比、吸毒

  與成年犯相比,青少年犯有鮮明特征,如三觀俱毀、沒有人生目標,哥兒們觀念重,講江湖義氣,重新犯罪率略高于成年犯。但總體來看,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下降趨勢。

  省未管所副所長王長征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特定的產生條件。其中,經濟社會環境變化對未成年人影響不容忽視,比如城鎮化進程加快,因征地拆遷產生大量補償暴發戶,一夜暴富對未成年人價值觀、人生觀產生強烈影響,競相攀比購買豪車、奢侈品,甚至沾染吸毒、賭博惡習。

  農民工子女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十分突出。留守的孩子因缺少父母關愛,容易形成錯誤價值觀;隨父母進城務工的孩子對城市生活的向往與自身能力落差形成對比,容易遇到不良環境誘惑刺激,形成不成熟的社會價值觀,甚至造成對社會的仇恨,走上犯罪道路。此外,網絡環境對未成年人影響也日趨增大。“沉迷于網絡游戲消耗大量時間和金錢,不少未成年人為上網費鋌而走險實施犯罪,這是導致未成年人初犯的重要誘因。”

  學弟子規也學技能刑期變“學期”

  因為未成年罪犯有逆反心理,許多人的身體素質已經與成年人無異,管理難度可想而知。但與成年人不同,未成年人的人生還有許多可能,考慮到他們出獄后的生活,未管所也想了許多辦法。“與普通監獄不同,我們堅持未成年犯‘半天學習,半天勞動’的制度。”王長征說,“這里的特點是越來越像學校。”

  未管所注重用紅色文化、傳統文化、青春文化改造未成年犯。李厥瑞說,學習弟子規后,許多未成年人學會了孝順父母。在未管所組織的一次活動中,他們和父母一起吃飯,主動給父母夾菜,這一舉動讓許多父母當場大哭:“孩子這么大了,從來沒見給過我好臉色看,沒想到今天能給我夾菜。”

  青春文化則是結合未成年人好動、張揚個性等特點,教他們樂器、繪畫等。未管所常年開設音樂和美術兩個藝術特色班,籌劃建立藝術學校,組織興趣活動小組。對即將走上社會的未成年犯,還開設職業技能培訓班,聘請社會教育機構老師來所傳授多媒體制作、電工、面點、保健按摩等知識,組織罪犯參加全省統一的技術鑒定考試,以便于他們走上社會后能盡快立足,“刑期變成了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