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源出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稱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瑯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瑯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張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于“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于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李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陜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后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臺灣。

  劉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后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后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后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孫

  孫姓,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秦漢以后,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明末清初,孫姓進入了臺灣。

  趙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或姚姓,趙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在臺灣省名列第四十三位,人口約三千二百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左右,發祥地在今山西省。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

  楊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楊姓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春秋時楊為晉所滅,楊姓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陜西,后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后繁衍至河南。全國形成了以川湘、陜晉、冀豫為中心的三大塊楊姓聚集地。

  陳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

  徐

  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為徐姓始祖。遠古時期,徐若木被封徐國(今安徽北部),徐國成為徐姓最早的發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后,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過兩漢直至隋唐,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

  馬

  漢族馬姓最初發祥于春秋戰國時代的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陜西省關中,在此后的時期內,馬姓不斷得以發展,并且有許多成為當朝高官。家族逐漸得以興旺,并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在西漢時,馬姓中又增添了由馬矢姓改姓馬而來的一支,也逐漸得到壯大。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后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

  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 建安家落戶,后發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省)人馬殷從軍作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今湖 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內得到巨大發展,分布于各地。

  宋代以后,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至清代后期,馬姓開始有些移居于臺灣省,進而又遠徙外國。當今,馬姓為中 國第十四位大姓,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馬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3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國回族十三大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