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居民權益,封閉小區就不難打開。新京報社論認為,新政針對已建成小區采取的是“逐步打開”策略,而非一刀切,這就為未來實施過程中的法律折沖,留下了空間。如何打消公眾的顧慮,在尊重、保障權利的基礎上獲得民意公約數,很需技巧。
就在今天上午,最高法就“開放小區是否與物權法相悖”給予回應。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程新文表示,目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這一意見屬于黨和國家政策的層面,涉及包括業主在內的有關主體的權益保障問題,還有一個通過立法實現法治化的過程。“作為人民法院,我們將密切關注,并積極應對。”
實際上,街區制不僅是全球城市的主流做法,在中國也并非新事物。今年1月,較早領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四川就響應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作為其首府的成都,則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區”的概念,與國家“街區制”非常契合,且已進行到“落地層面”。
說到底,新政能否平穩過渡,一方面應以尊重、保障公眾權益為前提,另一方面則重在依法行政、引導和順勢而為。做到這幾點,街區制落地,需要的便只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