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什么樣的小區?
由多個封閉獨立“子小區”組成 “門禁卡各用各”
成都商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萊茵河畔一期項目共分為銀杏花園、翠蘭花園、香梅花園、玫瑰花園和雪絨花園,五個小區完全獨立,小區之間通過街道相連。道路兩邊鋪面林立,包括銀行、百貨店、西餐廳、電影院等。而在二、三期項目中,更是分為西湖灣、麗江灣等更大的封閉式小區。所有小區中,都有獨立門禁系統、保安系統、花園、道路和消防通道,從這方面來說,“萊茵河畔”與其他大型封閉小區并無本質區別。
宜賓規劃建筑系統專業人士曾先生表示,之前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對開放式小區或封閉式小區并沒有明確規定。但企業在項目規劃過程中,將小區封閉化是業內潛規則,因此目前宜賓的商品房,基本都是封閉式小區,“沒有完全開放的小區”。
業主鐘女士告訴記者,“萊茵河畔”之前從沒宣傳過開放式小區的概念,她當初選擇此小區主要還是看重其獨立小區的封閉和安全。同樣住在“萊茵河畔”的顏女士告訴記者,“類似萊茵河畔的小區在成都很多嘛,其實就是因為地勢原因或開發時間的先后,被切割成為若干個子小區。事實上,子小區之間都是獨立封閉的,小區外的街道兩邊有鋪面,可以行車,很正常。”另外,顏女士告訴記者:“萊茵河畔子小區之間的門禁卡也是不通用的,各是各。”
連線對話
“捧紅”該小區的網文作者劉德科:
無意神化該小區,但規劃上確有可取之處
那么,這個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開放式小區,又是如何一夜之間被稱為“國內最成功開放式小區”的呢?
成都商報記者多方查證發現,此說法的最早來源是公眾號德科地產頻道推送的一篇關于“為何要拆除住宅小區圍墻”的網文。昨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聯系到網文作者劉德科。據了解,劉德科為財經作家吳曉波旗下微信公眾號“德科地產頻道”合伙人、資深房地產人。
劉德科告訴記者,他沒到宜賓“萊茵河畔”考察過,但看過小區的衛星云圖和某大型房地產集團考察“萊茵河畔”后形成的報告。該報告認為:“此項目在規劃手法上有對開放式街區的大膽嘗試,在執行力上也有較高實現度,制造一個有情趣,充滿生活與和諧氣氛的住區并不容易。僅此,已值得肯定。”
對于究竟何為開放式小區,劉德科稱,他所理解的所謂開放式,不是說必須所有單元入口都朝馬路。“從規劃的角度來看,這(萊茵河畔)已經是國內做得相當不錯的開放式住宅區了。萊茵河畔能把住宅區內的道路打開,用合理的交通動線有機組織各個單幢樓宇或小組團,這在國外很一般,但目前在中國仍有可取之處。”
那為何地產業內部并不認為“萊茵河畔”是開放式小區呢?劉德科表示:“是不是開放式社區,關鍵要看規劃邏輯,而不是看到幾個小組團封閉起來,就斷定是封閉式小區。這種理念在現實中也會遭遇一些問題,比如小偷。但開放式小區是發展方向,不能因噎廢食。”
至于為什么會在當初那篇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中突出強調“萊茵河畔”這個小區,劉德科解釋,自己并沒有想要神化該小區的意思,“和中國的很多樓盤一樣,這個樓盤也有很多問題。但我們提到它,并不是要神化它,僅僅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開放式社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