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2月27日電 (記者徐錦庚、劉成友)獲悉山東兩年內將投資20億元解決城鎮學生多、學校少、教室過度擁擠的消息,濟南市民王女士眉開眼笑:“這下好了,孩子上課可以坐得舒坦些了!”在她的孩子就讀的歷城區某小學二年級,67名學生擠在一屋,兩排桌子間僅有一尺寬,最后一排孩子貼墻而坐。
民生工作面廣、量大、頭緒多,山東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2015年新增財力七成以上投向民生,千方百計改善百姓生活質量,滿足群眾對幸福的“獲得感”。
貼近民生,體貼民意,群眾的獲得感才更加實在。2015年下半年,山東提出利用4年時間,對全省647.3萬農戶進行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到2018年,那種“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的簡陋廁所,將基本消除。
獲得感,意味著群眾生活得更加體面。山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向基層和艱苦地區傾斜。從2014年開始,山東在全省1395個鄉鎮增發鄉鎮津貼補貼,月人均提高津貼補貼三四百元。禹城市的尚凱是張莊鎮干部,同年參加工作的同學謝非在市委上班,但尚凱月工資比他高出230元。
獲得感,也意味著群眾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同等權利。多項保障制度改革走在全國前列的山東,兩年前率先啟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工作,初步解決了新農合制度與城鎮居民醫保制度繳費標準和報銷比例不統一、補償方案不一致的問題,城鄉居民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70%左右,一個醫療年度內,居民大病保險每人最高可獲30萬元補償。
獲得感,還意味著讓群眾相信明天的獲得會更多。山東對全省7萬多個建制村全面排查,確定到2018年底,7005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394萬貧困人口全部越過省定扶貧線,提前兩年基本完成脫貧任務。曹縣大集鎮丁樓村55歲的村民張愛云,由當地政府安排了一份打工的活兒,娘兒倆來年就有望脫貧,“一年收入接近兩萬元,不愁生活了。”全省181.6萬戶貧困家庭,燃起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