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陽村吃水難,豐書記親自找水源”

  在村子里,豐德玉通過入戶走訪了解到,吃水難是大豐陽村亟待解決的問題。豐德玉到來時,雖然大豐陽村已經吃上自來水,但大口井供水模式水量不足、水質較差。每天只能定點供水,再加上管理不善,部分管道堵塞,部分村民只能挑水吃。

  回憶起挑水吃的場景,大豐陽村黨支部書記岳東新唏噓不已。“不夠用,滿足不了村民生活需要,只能河里去挑水吃,”岳東新說,水難喝,水質得不到保證,飲水安全都是問題。

  看到村民仍用落后的方式擔水吃,豐德玉回到濟南,通過省水利廳敲定項目資金65萬元,一心想為村里找到合適的水源。自去年開始,豐德玉多次聯系相關方面在村里勘探打井,先后打出3眼井,無奈出水量均在每小時3-4立方左右,仍無法滿足全村村民每小時用水15立方左右的需求量。吃水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成了豐德玉的一塊心頭病。他說,2016年的工作重點就是加大勘探打井力度,一定要為村民打出水量充沛的井,讓村民們徹底擺脫吃水難題。

58個鋼結構大棚,是豐德玉為大豐陽村指出的致富好路子58個鋼結構大棚,是豐德玉為大豐陽村指出的致富好路子
豐德玉(右)來到村民徐華的大棚中,查看馬鈴薯長勢豐德玉(右)來到村民徐華的大棚中,查看馬鈴薯長勢

  “豐書記辦事心有數,塑料大棚是第三步”

  豐德玉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票子,不如指條好路子”。2015年3月,豐德玉到村不足一個月,專門邀請省農業廳專家到大豐陽村實地查看,化驗土壤成分。通過化驗和論證,發現該村土地適合種植馬鈴薯、紫薯、甜瓜等作物,而大豐陽村素來有種植馬鈴薯的傳統,只是由于村民外出打工、農田種樹等原因而放棄。

  隨后,豐德玉召集村兩委會、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專題研究種植馬鈴薯問題。最終確定了每戶每棚每平方出資2元,而拱棚建設、優質薯種、專用肥料由精準扶貧資金補貼的工作方案。村里決定在大豐陽村西南建設兩層覆膜高產馬鈴薯基地。

  緊接著,豐德玉多次組織村干部和部分有種植經驗的扶貧戶到滕州、蘭陵等地參觀學習。期間,豐德玉組織村民在項目區地塊內試種了由省農業廳資助的4000顆甜瓜苗并喜獲豐收,農戶徐華增收1萬多元,示范效用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

  2月29日上午,大眾網記者來到村民徐華的蔬菜大棚。徐華正在查看馬鈴薯長勢,他像伺候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看著馬鈴薯苗破土而出,徐華樂開了花。徐華告訴大眾網記者,“第一書記”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實惠,村里的大棚一年只需繳納1000塊錢,化肥和種子免費使用。

  每次外出考察,徐華都大開眼界。“到了滕州,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人家那邊土豆早開展秋季種植了”,徐華說,通過外出考察,他們學到了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徐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若大棚種植兩季土豆,中間種植一季其他蔬菜,每年最少收入2萬元。

  根據規劃,大豐陽村高產馬鈴薯基地計劃建設60畝87個大棚,現在一期、二期58個大棚已經施工完畢。扶貧戶最多出資1000元就可進行馬鈴薯種植。預計一季可實現增收80多萬元,全年可實現增收300余萬元。豐德玉還為土豆找好了銷路。經他聯系,濟南多家超市表達了收購土豆意愿。“豐書記為俺們找好了銷路,我們更沒有后顧之憂了,以后種植土豆的村民肯定會越來越多。”徐華樂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