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省婦聯在濟南舉辦山東省早期家庭教育現狀調研成果發布會。此次調研由省婦聯委托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課題組進行,課題組從濟南、濟寧、臨淄三地選取0-3歲嬰幼兒家長為調查對象,有效樣本868份。調研報告從家庭基本情況、嬰幼兒帶養情況、家長教養觀念、家長教養行為和早期家庭教育指導情況五個方面,展示了山東省的早期家庭教育現狀。報告指出,“奶爸”在孩子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參與度低和“重養輕教”問題是在嬰幼兒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兩大誤區。
“奶爸”角色缺失,隔代教育易溺愛
現在的電視熒屏中,超級“奶爸”正成為新“好男人”的一大指標。然而調研報告顯示,51.3%的嬰幼兒是由父母帶養,36%的嬰幼兒由祖輩帶養,具體而言,母親對嬰幼兒飲食、玩耍、學習訓練、睡眠等各項日常生活照料得最多,其次是祖輩,而父親較少參與到嬰幼兒的生活照料之中。在父母每天陪玩耍孩子時間上,大多數父親(54.4%)每天陪孩子玩耍0-2小時,大多數母親(52.2%)每天陪孩子玩耍4小時以上。以上結果表明母親陪伴孩子玩耍的時間要多于父親。
“父親負責賺錢養家,母親負責照顧全家”這一傳統的家庭角色觀念已深入人心。不光是生活照料,在教養環節,父親也較少參與。44.4%的家長也完全同意“為了讓父親忙自己的事情,母親和祖輩可以包辦孩子全部生活照料”。“而事實上,父親對嬰幼兒教養影響亦是至關重要的,并且是母親無法替代的,如父親能給予孩子競爭性的社會意識,這種意識超越家庭范圍、更為寬廣的。在幫助孩子解決權威、道德品質發展、自我控制、自信心和成就感等方面的問題時,父親是非常重要榜樣。”課題組負責人、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王美芳表示。
此外,許多家長已意識到祖輩教養存在較大的問題。46.6%家長完全同意在“隔代親”的影響下,祖輩一般容易對孫輩溺愛、放縱。此外,祖輩與父輩教養不一致也是一大問題,在調查中,33.3%的家長完全同意由于教養觀念的差別,父輩和祖輩容易出現教養行為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可能會造成家庭關系緊張、嬰幼兒也會對自身行為標準產生矛盾、困惑,從而不利于嬰幼兒健康成長。
“重養輕教”,嬰幼兒教育=吃好喝好?
研究結果表明,盡管有一半以上(53.1%)家長將嬰幼兒智力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比起嬰幼兒智力發展,家長會更關心嬰幼兒習慣養成和身體健康等方面的發展。具體而言,有75.7%的家長完全贊同自己最關心孩子禮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發展,74.7%的家長完全贊同自己最關心孩子營養、健康等方面的發展。
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長“重養輕教”的現象一直存在。如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仍有43.9%家長完全同意“0-3歲孩子太小,只要吃好喝好就行,沒必要教育”這一觀念,67.7%的家長完全贊同“0-3歲孩子太小,聽不懂道理,不用和他們講道理”這一觀念。而以上這兩種錯誤的教育觀念,追本溯源可能是家長對教育概念認識上存在誤區,如家長可能將教育等同于學校教育,將幼兒園作為孩子教育的始發站,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影響。
報告認為,由于中國社會對父母嚴厲管教的高接受性,許多家長并未認識到嚴厲管教對兒童的消極作用。從普遍性來看,有69.6%的家長在最近的一年內對孩子實施過心理攻擊,有55.6%的家長對孩子實施過體罰。從頻繁性來看,家長平均一年對孩子實施7次心理攻擊,實施5次體罰。家長對男孩和女孩實施心理攻擊和體罰的頻率沒有顯著差異。此外,對嬰幼兒實施心理攻擊和體罰的頻率存在年齡差異。嬰幼兒年齡越大,家長實施心理攻擊和體罰的頻率越高。
那么在孩子犯錯或不守規矩時,家長應該怎么做呢?王美芳教授建議家長能夠溫和耐心地教導孩子,對孩子講道理,而盡量減少對孩子的體罰和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