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擔心,中國沒有完成農業和工業的現代化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實質上已經是“未富先老”。
面對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中國該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
目前80后、90后普遍生育意愿較低,生活成本較高,梁建章認為,未來需要更多地考慮推行鼓勵生育的政策,只有人口結構年輕化,社會和市場的創新活力才會釋放。
“首先教育資源要公平,其次是居民,尤其是年輕人的住房要保證。”楊燕綏說。但這些想法落地面臨著巨大困難。楊燕綏指出,雖然我國設立了專門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但這個部門難以協調其他部門,導致“政出多門”。
梁建章認為,放開戶籍制度管理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出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住在大城市,如果不放開戶籍限制,他們就很難在大城市生兒育女,因為在這些城市難落戶,家庭住房、小孩上學等都會成問題。
但他提醒,戶籍管理的放開要與城市規劃同步,比如需要考慮如何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如何增加大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供應,如何改善交通,治療“大城市病”。
老年人都是包袱嗎?楊燕綏認為未必。未來可以通過挖掘“銀發經濟”拉動經濟,以減輕年輕人養老負擔,實現養老壓力的代際平衡。在她看來,迎接未來的“銀發經濟”需要決策者提前做好準備,實現“有備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