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4月,已經49歲,按照當時的政策馬上要提前離崗的劉昌法主動請纓,成為淄博市駐博山區池上鎮上小峰村的第一書記。三年時間里,他通過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把這個遠近聞名的貧困落后村變成了集體年收入突破10萬元的全省生態文明村、省級旅游特色村。去年6月,劉昌法再次主動請纓,成為派駐博山區石馬鎮西沙井村的第一書記,繼續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大眾網記者從與劉昌法有關的四個特殊的紅色印記入手,記錄這位優秀“第一書記”的精準扶貧之路。

3月22日,淄博駐村“第一書記”劉昌法回到上小峰村,給宋遠榮大爺送藥。 3月22日,淄博駐村“第一書記”劉昌法回到上小峰村,給宋遠榮大爺送藥。
在上小峰村,加入村集體的旅游公司,發展農家樂的村民已達50多戶。 在上小峰村,加入村集體的旅游公司,發展農家樂的村民已達50多戶。

  大眾網淄博4月1日訊(記者 王磊 馬俊驥 趙洪棟)“膏藥得放溫水里煮,不能再提重的東西了……”3月22日上午,在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上小峰村,淄博市派駐村“第一書記”劉昌法沿著一段七拐八彎的山路,來到一座沒有圍墻的老院子,這里是五保戶宋遠榮家。幾天前,劉昌法得知他手腕骨折疼得厲害,托朋友從桓臺買了正骨的中藥,借著送藥來看看兩位老人最近生活怎么樣。劉昌法說,與相親們生活了三年,跟大家有感情,特別是許多貧困戶,他還是禁不住時常想回來看看。

   從“飛蝗”到“蚯蚓”,43個“紅手印”見證幫扶情

  對于劉昌法所說的“感情”,記者從一封按滿43個紅手印的挽留信上找到了一絲印記。這封信是2014年,當劉昌法駐村滿兩年即將被調回原單位時,村民們集體給上級組織寫信,希望他能繼續幫扶上小峰村。一共有43戶村民代表簽名,按下了43個手印,這其中就有63歲的宋遠倉。宋遠倉說,劉昌法是個“腿很勤”、“重感情”的人,村周圍有些山名或美景,村里人甚至都說不上來,劉昌法都知道。他還經常到村民家里和老百姓拉呱,給貧困戶送油送面,得知他要走,大家都想留住他。

  這份挽留信對于劉昌法來說,意味著太多。2012年,劉昌法剛駐村時,包括村支書牛占月在內的許多村民都以為,他是來“鍍金”的。“當時看到上面派來一個年過半百的小老頭,我心想,咋不派個年輕能干的來,又一想,這些都是‘飛蝗’,先拉回去再說。”回想起第一次在鎮上見到劉昌法時的情景,牛占月笑著說,他以為劉昌法在村里住不上幾天可能就走了,但事實證明劉昌法不是“飛蝗”,而是一條松動了該村貧困土壤的 “蚯蚓”。

  “飛蝗不單是落一落地就飛走了,也蘊含著一種帶來麻煩的意味。”劉昌法說,聽到村民的議論后,他決心嚴格按組織要求駐村,不到一個月就把全村189戶走了個遍,工作局面迅速打開了。“能感覺到村民的態度在改變,特別是老人,你真是給他一點點好,他忘不了你。”劉昌法舉例說,上小峰村有一位徐大爺,之前走訪時對自己并不熱情。有一次下大雨,他到徐大爺家查看危房,發現北面一堵墻在雨中眼看就要坍塌,他馬上聯系村里干部,派人進行了清理。從那以后,劉昌法感覺徐大爺對自己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劉昌法覺得,村民們是用一種報恩的心情來對待自己,這也是他當時決定繼續留下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