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省氣候中心近十多年來對我省春季(3月——5月)霾日的統計情況發現,全省的霾爆發時間呈現雙倍增長。數據顯示,全省春季霾日數在90年代之前不足1天,90年代到2010年在1到2天。近幾年逐年增多,2010年2.1天,2011年4.2天,2012年3.7天,2013年8.8天,2014年22.5天,2015年18.3天。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2014年和2015年的霾日數量均在兩位數,意味著當年春季兩成多的時間里是霧霾日。尤其是2014年的22 。 5天,相較于十年前2004年兩天的霧霾日,增長了十倍。
春季大氣活動頻繁,風力較大,為何霾仍擴散不出去?對此,省氣象臺值班人員介紹說,近期我省風力并不大,所以不利于污染物擴散。而風不是霾的直接決定因素。如果風來的上游污染物較多的話,還會加重空氣污染。
另外,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的霾標準也有不同。據悉,氣象部門發布霾預警信號是根據能見度、相對濕度和PM2.5濃度三項指標綜合判斷。而環保部門依據的則是空氣質量指數(AQI)。AQI的數值,是綜合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 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物等6項空氣污染物濃度。
兩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氣象霧霾預警只有提醒作用沒有強制效力。環保部門發布的重污染天預警,一旦啟動就必須執行相應的應急措施。
不過,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孟祥新分析說,霾日增加與空氣質量下降有很大關系。“空氣中的污染物增加了,大氣清潔能力越來越差,大量污染物擴散不出去,從而導致霾日數量呈數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