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份子”就5角錢,多送的要找回去
去年給兒子辦了喜事的村民劉桂美,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天收禮金的情況:“除了親戚和兒子的朋友同學,村里鄉親有74人來幫忙,每人隨禮5角,一共是37塊錢。按村里的規矩,村里人不吃酒席,中午之前大伙每人領了一盒喜糖就回去了。”
在南太合村,不吃酒席的份子錢叫“干份子”。劉桂美的娘家在不遠的鳳凰鎮東梧村,嫁到南太合村已有20多年了,在她的印象里,村里的“干份子”一直是5角錢。
這一規矩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聽村里上歲數的老人講,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今年已經82歲高齡的老黨員路洪元,就是當年的見證人之一。
路洪元二十幾歲就當上了村黨支部副書記兼治保主任,在村委會干了35年,對村里“5角份子錢”的形成過程非常清楚。據他回憶,1970年以前,誰家辦喜事就是在家里請親戚吃頓飯、喝喜酒。沒有親戚關系的村里鄉親隨2角錢禮金,不在主家吃飯,但可以領回一個小喜帖和幾個火燒,有時還有幾塊糖。不管禮金多少,隨禮人的名字都會被主家寫在一塊紅布上,掛在屋里最顯眼的位置以示感謝。
到了80年代,物價漲了,村民們就覺得2角份子錢有點低。路洪元等一幫村干部商量后,提議村里的份子錢漲到5角。在這之后的30多年里,一盒喜糖從原本的幾角漲到了6元,喜帖也從幾分漲到了幾角。對辦喜事的人家來說,5角錢的禮金已然不夠這些東西的成本,但干份子卻沒再漲,一直延續至今。
現如今,大家的腰包鼓了,村里很多人覺得再隨5角錢的禮有點不好意思,就拿著50元或100元去賀喜。但不管隨禮的人拿去多少錢,辦喜事的人家都堅持只留5角,多出來的就找回去。有關系好的留下幾十塊錢就跑了,可回頭主家還給他送回去,因為“村里的規矩就是不多留”。
記者問:“這么多年就沒有人壞過規矩嗎?”路洪元說,曾有戶人家在孩子辦喜事時,因5角錢不好找零就把份子錢漲到了1塊。但之后別家再辦喜事,又恢復了5角。“這么多年來漲份子錢的就那一戶,也就這一次。”
喜事簡辦,省心省力又省錢
關于份子錢要不要再漲的問題,村里其實也有過不同聲音。有人提議:“別的村都漲到幾十了,要不咱也漲漲?”也有人擔心:“5角錢會不會顯得咱很窮?”但討論來討論去,大家最終認為:“既然是幾十年傳下來的規矩,就不能破。”
在南太合村村民看來,隨禮是一來一往,隨多隨少一個樣。隨的錢多,難免給人帶來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隨幾角錢,既有正常的人情往來,大家心里也舒坦。
村民劉培森說:“隨的份子多了,主家就得安排隨禮的人吃飯,進而大擺酒席,錢不都浪費了嘛!”其實,很多村民對隨禮金額太多所助長的鋪張浪費風氣也都比較反感。
劉培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1年,兒子結婚,他在家里置辦了8桌酒席招待親戚朋友。村里5角錢的“干份子”一共收到103份。如果這些人隨的禮金變成50元或更多,按情理就得留他們吃飯,酒席至少要增加10桌,家里擺不下就得去飯店,一桌酒席至少五六百塊,算下來就得多花五六千塊錢。
村支書李洪海曾參加過外地一個親戚的婚宴。婚禮當天,流水宴擺了幾十桌,開銷不菲。更讓他吃驚的是,飯菜根本吃不完,有的居然整盤整盤地倒掉。對于一個農民來說,沒有什么比浪費糧食更讓人感到痛心了!
“咱不是說隨5角錢就有多高尚,只是這樣做起碼不攀比、不浪費。咱也不是因為窮才隨的少,而是把喜事的形式簡化了。”李洪海說。
這幾年,南太合村村委還大力提倡“婚事新辦”、“厚養薄葬”等理念。2011年6月,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5名成員都是村里懂風俗、有威望的老人。村里誰家辦紅白事,他們都會去無償幫忙。在村委的倡議下,從2012年1月開始,村里喜事精簡至1天,白事精簡為1天半,白事不唱戲打鼓、不設宴待客。村里人都覺得,這樣辦事,省心省力又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