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劃圖采用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雙參數調整,并提出了四級(多遇、基本、罕遇、極罕遇)地震作用取值。順應國家防震減災體系建設的各種需求,新區劃圖用四個超越概率水平對四級地震的作用做出明確規定,“多遇地震動”相應于50年超越概率63%(約50年一遇)的地震動,“基本地震動”相應于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的地震動,“罕遇地震動”相應于50年超越概率2%(2475年一遇)的地震動,“極罕遇地震動”相應于年超越概率0.01%(1萬年一遇)的地震動。
新區劃圖給出了技術要素和使用規定。包括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和中國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以下簡稱“兩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調整系數表和基本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調整表、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與地震烈度對照表、全國城鎮Ⅱ類場地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表、地震動參數確定方法等。其中,“兩圖”是技術要素主要組成部分,對應地震概率水準為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對應場地類型為Ⅱ類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調整系數表、全國城鎮Ⅱ類場地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表,是首次在國家標準中列出。
相比四代圖,新區劃圖中在全國范圍內消除了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Ⅵ度)的分區,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0g(Ⅶ度)及以上的區域面積由49%上升到58%,0.20g(即Ⅷ度)及以上的區域面積從12%上升到18%。城市抗震設防水平普遍提高,縣級以上城鎮抗震設防水平變化較大的約占12.5%,其中有6.9%的城市從0.05g提高到0.10g或0.15g,有4.6%的城市從0.10g或0.15g提高到0.20g,1%的城市從0.20g提高至0.30g。
據了解,我國區劃圖的編制修訂經歷了五代。第一至三代的名稱為“地震烈度區劃圖”。一代圖編制于1957年,給出了全國最大地震影響烈度的分布。二代圖于1977年發布,是用中長期地震預測的方法編制的,給出了未來一百年內場地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被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正式引用。三代圖于1990年發布,采用了地震危險性分析概率方法,以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在一般場地條件下的烈度值進行區域劃分。四代圖(現行標準)于2001年實施,以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進行區域劃分。第五代區劃圖(即GB18306-201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以下簡稱“新區劃圖”),于2015年5月15日發布,將于2016年6月1日實施。(原文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