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岳石文化遺址屬于國寶
現場探測的考古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通過調查得知,早在半個世紀前,東岳石村一帶的居民就經常在田野里撿到一些陶器碎片,但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后來當地村民在修建淄陽水庫時,埋藏于泥沙之下4000年之久的這一獨特的文化形態終于在1960年初春露出了神秘的面容。這一年,當地居民發現了大量古人留下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碎片。很快,文物部門組織考古隊來到東岳石村開展科學發掘。豐富的地下遺存,立即引起了考古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1981年,北京大學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教授明確提出:繼龍山文化發展起來的,在魯中南不清楚,在膠東以平度東岳石遺址為代表的這類遺存,不妨稱之為東岳石文化,并推測這種文化的居民應是夏代前后的夷人。此后,岳石文化的命名舉世共認。之后的多年,隨著岳石文化的大量青銅器的出土,考古界逐步將岳石文化從新石器類型剝離,歸屬為青銅文化,就是夏文化。
猜想:
當時古人是遇災遷徙?
林玉海介紹,岳石文化時期,隨著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改進,農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已占據了主要地位。如這個時期的生產工具有石鏟、石镢、石鋤、石鐮和石刀最能說明這一點。另外,出土的石镢和石鋤是岳石文化中特有的一種石器,特別是半月形雙孔石刀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工具,方便人們把刀背放置于手心,雙孔便于穿繩套牢大拇指相對固定在手中,這些都說明了古人聰明的智慧。
“岳石遺址出土的陶器等文物與其他遺址有很大區別,這也是岳石文化獨特的一面,也正是吸引考古學者的重要原因之一?!绷钟窈Uf,在考古、學術界,岳石文化遺址給后人留下了許多謎團。生活在這里的古人,從哪里來?后來什么原因導致突然消失?這些古人又去了哪里?這些謎團都要等待下一步考古揭開。有專家認為,在距今大約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由于氣溫升高,陸地上的冰川融化,洪水泛濫,致使海平面上升。當時山東一帶的龍山文化居民在洪水和海浸的侵害下,遭到了滅頂之災。死里逃生的先民們便來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于是出現了后來的岳石文化。另一種說法是,在龍山文化晚期,先民們面對日益嚴重的洪水與海浸的危害,開始組織起來向中原一帶轉移。這些文明程度較高的龍山文化先民入主中原后,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建立了夏朝。而屬于東夷族群中的另一部分先民,則被迫轉移到丘陵高地,發展成了獨具文化特點的岳石文化。也有學者認為,后來岳石遺址的古人,在此生活了數百年后,或許漂洋過海遷到了其他地方生活,并形成另外一種文化,甚至有學者大膽推測,岳石文化遺址的古人和瑪雅文化有很大關系。隨著今后考古發掘的深入,將揭開龍山文化與岳石文化的銜接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