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借精生子
都沒能懷孕
嚴格的保密制度,也是打消很多接受供精供卵者的擔憂的關鍵所在。
決定了借精生子后,去年11月,選擇好了精子,林小琴就開始了人工授精的歷程。“沒痛苦,費用比較低。”做完人工授精手術以后,到驗孕之前的十天,是林小琴最難熬的日子,每天瀏覽網站,對照癥狀。
但是,人工授精只有15%至20%的成功率,就像是自然懷孕一次的概率。貝貝殼輔助生殖研究院醫學顧問周素貞說,供精供卵,受孕的幾率與正常人是一樣的,只不過患者承擔得更多,尤其對于兩個人,更是一個考驗。
連續三次,林小琴都沒能成功懷孕,她決定在下個月做試管嬰兒。
大量繁瑣的檢查期間,林小琴還要小心翼翼地照顧著丈夫的情緒。在醫院,她有意與丈夫有說有笑,甚至拿藥、做檢查,都挽著丈夫的胳膊,只有去診室時,她讓丈夫在外面等著,自己一個人去面對所有的情況。“做供精備孕的過程真的太辛苦了。”林小琴說,“它必須有一個基礎,就是兩個人感情要好。”然而很多夫婦卻在這個過程中感情破裂。省中醫二附院生殖中心一位醫生還記得,有對夫婦檢查后,檢查結果是丈夫死精,妻子問了試管嬰兒的費用之后就離開了。
林小琴說,也看過有的新聞說妻子借精生子后,丈夫后來不能接受,導致離婚。但她相信和丈夫的感情,“只要夫妻同心,是沒有問題的。”
“一開始我也很難接受,自己怎么能懷別人的孩子,后來也就釋然了,畢竟一直不生,別人會說老公閑話,而且兩個人組成家庭,最好有孩子。”林小琴整理著手上的化驗單說,“你說有沒有意思,不接受是因為傳統觀念,接受也是因為傳統觀念。”
林小琴在盡最大的努力,而比她大20歲的張蘭也在悉心“照料”著腹中的小生命。據了解,45歲以上通過輔助生殖能生育的約為2%,然而哪怕有0.1%的希望,張蘭覺得都值得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