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教育中缺失,學校男老師少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男孩變得脆弱了。山大二院心理咨詢科副主任醫師郭公社認為,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最重要的在家庭方面,家長普遍把孩子看得太重要,把男孩子當“小姑娘養”,一哭就立馬抱起來。

  “造成男孩女性化的最重要原因來自于家庭教育,母親陪伴居多,男性缺失。”山師附小心理咨詢老師孫麗娜也認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發現現在男孩子普遍變得愛哭,能力弱,一般來說,女孩子普遍比男孩子性格早熟一些。現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為母親陪伴,男性陪伴太少,這成為男孩子性格養成中的關鍵因素。

  除了家庭中“爸爸失語”外,中小學男女老師比例的極大反差也成了男生性別意識缺失的原因。齊魯晚報此前曾報道過,在省城一所熱門小學中,56名班主任全是女性。“在學校方面,由于女老師比男老師所占比例大,造成男生盲目模仿崇拜女老師。”郭公社分析。

  “男孩女性化”現象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對此,孫麗娜也認為,社會導向也影響著男孩子的性格,我們習慣了給男生們貼標簽“暖男”,這就間接給了男孩子一個錯誤提示“你要成為暖男,你應該變得溫柔”,社會輿論導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上,大家都向男生們灌輸‘你要聽話、懂事,老實’,這種觀念也錯誤地把男孩子往女性化方向引導了。”郭公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