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唯一未與外界隔絕的小窗上,密布著加固后的鋼筋。除了吃飯等時間,小屋中的吳強幾乎長期保持這一姿勢。(胡磊 攝)  小屋唯一未與外界隔絕的小窗上,密布著加固后的鋼筋。除了吃飯等時間,小屋中的吳強幾乎長期保持這一姿勢。(胡磊 攝)

  從逼仄的胡同拐進自己的家,需要爬上門口一個40度左右的坡。這對于90歲的孫進蘭來說,簡直稱得上艱難,正像她多年來的生活。

  她的孫子吳強,今年已40歲,與常人不同的是,這位重癥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命中整整一半的時光,被“囚禁”在5平方米的黑暗小屋內(nèi),20年來從未跨出半步。

  在他被“囚禁”的第17年,《精神衛(wèi)生法》千呼萬喚始出來。然而,這部經(jīng)歷了27年超長起草時間的法律,并沒有給吳強和他的家庭帶來任何改變。這個被“囚禁”的蜷曲身影,并不是這個時代的孤本。

  家人親手把他關(guān)進小屋20年

  端午期間,正值麥收時節(jié),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張夏村的馬路上,不少村民在曬麥、揚場,花甲之年的吳文河夫婦,也在忙著收割自己家的兩畝小麥。此時,腰背彎駝的老母親,正在家中陪伴著吳強。

  吳強是吳文河夫婦的大兒子。6月7日,記者見到他時,他低垂著頭坐在這間進去再也沒有出來過的小屋角落,雙手相扣擺弄著手指,又長又臟的頭發(fā)垂到地上,上身的衣服已臟得看不出顏色,腿上蓋著一床污漬斑駁的被子。地面上堆積著厚厚一層礦泉水瓶,不少瓶子里裝滿了黃色的尿液。

  記者嘗試與吳強溝通,但他始終一言不發(fā)。從一個布滿鋼筋的小窗,記者將孫進蘭裝在塑料袋里的一點水果遞進去,吳強仍無動于衷,并無過激的反應。

  孫進蘭稱,平時吳強暴躁得厲害,見到人就咆哮不止。但發(fā)病前,吳強雖然性格比較內(nèi)向,卻并無異常。“在濟南學修車,看一遍就都能學會”。21歲那年的一天,吳強鼻青臉腫地從外面回家,問他什么也不說話。之后,吳強就天天在家睡覺。

  一個多月之后,母親齊良英突然發(fā)現(xiàn)吳強不對勁了,“一個人呵呵傻樂,問什么都不回答。”齊良英夫妻倆趕緊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發(fā)病初期,動不動就暴打父母,還幾次與村里人發(fā)生沖突,吳家為此曾幾次給對方賠錢,但后來,吳強的暴力傾向越來越嚴重,還卷入了一位鄰居老人的死亡事件。

  或許是時光久遠,記憶已模糊,或許是出于對吳強的憐憫,對于當年鄰居與吳強發(fā)生沖突后死亡的細節(jié),多位村民都不愿多談。然而,當年為了擺平此事,吳家賠了對方在當時看來數(shù)目不小的一筆錢,是眾人皆知的事實。為了避免更多更大的惡性事件,家人把吳強關(guān)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