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財政供養人員約5000萬人,

  膨脹壓力很大

  財政供養人員,是指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公職人員,涉及范圍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財政供養人員,僅指政府機關人員,又稱國家公務員,在國外稱政府機關雇員或文官;廣義的財政供養人員,又稱公職人員,在國外稱政府雇員,不僅 包括政府機關人員,還包括由財政供養的公共機構人員,如公立機構的教師、醫生、環境衛生人員、圖書館管理人員等,相當于我國的事業單位人員。

  按照權威的統計方法,我國財政供養人員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政府機關人員,包括國家機關人員、政黨機關人員和社會團體機關人員;二是事業單位人員,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科研、文化等公立部門人員。

  從這個定位看,顯然,目前公布的716.7萬公務員是指狹義的財政供養人員。

  “我認為,應當從廣義角度來界定財政供養人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沈榮華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國廣義的財政供養人員到底是多少?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2008年政府機關人員1328萬,事業單位人員2618萬,財政供養人員合計為 394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97%,比值為1:34。據記者了解,2008年以后,國家統計局再沒有對財政供養人員總數進行過統計,竹立家向《中 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目前我國財政供養人員約5000萬人。

  目前約5000萬“吃財政飯”的人員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沈榮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數字本身并不能說明問題,因為財政供養人員數量是否適度,取決于多方面因素,迄今為止國內外并沒有普遍適用的統一標準。

  在沈榮華看來,評判財政供養人員多少的依據,主要看是否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特別是與本國的發展階段、人口規模、政府職能、政府結構、政府財力等因素相適應,既要滿足政府履行職能的需要,又要防止人員過多,增加行政成本。

  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得出結論:從歷史上看,財政供養人員總量已不少,膨脹壓力很大。“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作為就業的熱門領域,面臨巨大的進人壓 力,如每年都需接納一定數量的高校畢業生和軍轉干部等新增就業人員,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消化渠道不暢,主要是自然減員,數量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出少進 多,財政供養人員規模存在擴張趨勢。”沈榮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