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不少考生身上帶有“培訓氣息”?
我作為社會監督員列席了濟南市公務員面試。清晨的燕子山莊顯得與平時不太一樣,入口處的公務員面試提醒和警戒森嚴的檢查線讓人感覺莊嚴肅穆。一場影響千人命運的考試即將拉開帷幕。
上交手機后,社會監督員抽簽決定所監督的考場。于是,與外界失聯的一天開始了。甚至連午飯和中午簡短的休息時間都不允許踏出面試樓。
也正是沒了手機的干擾,讓我更能專注于考試現場發生的一切。我所在的14號考場上午面試16人,下午面試18人。試想一下,每人15分鐘面試時間,重復回答同樣的問題。一天面試34人的高強度工作量也考驗著面試官們。
“工作人員把門打開吧,別讓考生們再敲門了,不必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細節上。”主考官的一句話反映出了面試現場出現的一個奇怪現象。然而,盡管工作人員已經把面試考場的門打開,有4位考生仍敲了門。甚至有考生已經在面試席落座后發現自己進門時忘記敲門了,又退回門口硬敲了兩下。
門既然已經打開,為何還要重復敲門這個動作?考試結束后,帶著疑問,我隨機詢問了兩名考生。“在參加面試培訓時,老師一再強調注意面試時的舉止儀表。從敲門、鞠躬落座到面試結束,回答問題時,兩只手放的位置都是培訓內容。”如考生所說,在公務員面試的評分標準中,考生的舉止儀表占5分。而從面試結果來看,這5分成績基本上都能拿到。
不管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很多考生身上帶著較重的培訓氣息。在面試現場,我大致數了數,在考生舉例中,陳冰、魏征、沈浩的故事至少出現了5次。有些考題與故事并沒有關系,然而考生似乎不愿意放棄已經準備好的一套說辭。于是,與題目相差甚遠的例子和大政方針政策也出現在回答中。
一天的面試監督下來,雖然考題相同,但每位考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要問面試經驗,套用當前流行的一句話“親愛的考生們,請少一點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