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之痛后的選擇

  盛陽集團的6家企業,齊齊被勒令停產整治。起初,徐明華仍抱僥幸心理。這些年來,每逢重大節慶活動,或者應對環保檢查時,常有類似情況發生。按照以往經驗,也就是一陣風的事,頂多停十天八天就能復產。

  不成想,兩個月過去,一點松動的跡象也沒有。企業損失一天天累積,再拖下去,設備檢修、職工穩定、資金流動等一連串問題都會爆發,徐明華心里開始發毛。“有抱怨,也有憤怒,就覺得市里這兩個新領導都是外來的,對臨沂沒感情。”

  不光是徐明華,那些日子,臨沂很多企業老總心不平、氣不順,怨言滿腹,直到經歷了停產治理的陣痛后,才逐漸醒悟。徐明華便是醒悟較早、行動較快者。

  就在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時,徐明華收到一封邀請函:市里組織企業負責人外出參觀考察。這個節骨眼上,哪有心思外出參觀?他心里嘀咕著,不情愿地隨團行動。

  然而,幾個城市跑下來,徐明華越看臉越紅。在參觀途中的第四次討論會上,他再也坐不住了,主動搶過話筒發言:“我不想再看了,想抓緊回去干。人家不冒煙、不冒火能干好,我們為什么就不行?看看人家的規模,那才叫龍頭企業。我們在干什么?啥都有,啥都排不上號。”

  他明白了,這次停產整治,政府并不是想關停企業,而是想倒逼企業轉型。“不能再打馬虎眼,不能再沉浸于小作坊式的生產,企業做到今天,不光要賺錢,更要賺長久錢、干凈錢。”

  在政府的支持下,徐明華毅然關停3家企業,將原先的焦化、建材、鋼鐵產能砍掉一大半,迅速投入26億元轉產不銹鋼,從過去為不銹鋼廠家提供原料,轉型到自己生產不銹鋼,其中僅環保設施的投入,就達2.3億元。

  不足一年,盛陽集團不僅自身占據市場主動,還吸引了3家下游企業落戶,初步實現產業集聚。

  臉紅、出汗的不只是企業,還有當地政府。多年來,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不少地方政府很糾結。人窮志短,為了GDP暫時可以犧牲環境的心態,在部分領導干部頭腦中占了上風。

  臨沂工業基礎薄弱。上世紀80年代,一批鄉鎮企業點火、冒煙,為當地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由此產生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整個臨沂工業結構偏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

  羅莊區尤其如此。僅每年消耗的燃煤量,就超過臨沂全市的一半。2015年的臨沂環保風暴中,全市57家停產企業,羅莊區占了30%,而且都是大塊頭。

  “納稅前10名的企業中,有6家停產治理,政府的確準備不足,也一直在觀望,擔心經濟發展放緩、財政收入下滑。”羅莊區委書記段衛東,曾任臨沂市環保局長,他說:“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對污染的問題都有認識,也知道早晚得改。但總覺得幾十年積攢下來的問題,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改變,我們曾想,能不能給三五年時間緩沖。”

  臨沂經濟欠發達,總量雖說過得去,但全市1100多萬人口,算人均產值,在全省17個設區市中排倒數幾名。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有人認為抓經濟要緊,環保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何必那么較真?有人則擔心,鐵腕抓環保,會拖累臨沂經濟發展。

  這回,臨沂市新班子不為所動,只要是整改驗收不合格,就甭想開工。羅莊區因空氣質量連年在全市15個縣區中位列倒數第一,區長被臨沂市政府約談。羅莊人明白了,這次看來躲不過,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迄今,羅莊區已相繼關停41家企業。

  為確保令行禁止,臨沂實行常態化、全天候執法,借助“無人機”地毯式排查,夜查、突查、巡查不斷。同時,綜合運用連日計罰、查封查扣、停產限產等手段,對違法排污企業實行“三個一律、兩個必查”,即一律停產治理、一律媒體曝光、相關責任人一律問責,對偷排偷放、違法排污的必查,政府和環保工作人員姑息縱容的必查,始終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嚴打嚴懲的高壓態勢。

  2015年,全市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462起,同比增長76%;處罰金額7060萬元,同比增長127%;查處環境犯罪、治安案件236起,刑事行政拘留231人。已有11名地方政府負責人和16名環保部門責任人因監管不力被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