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由心釀,互聯網時代更需要品質主義
在人口紅利減退,低端制造外流,高端制造回流歐美發達國家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沖出重圍,站到世界的巔峰,是擺在所有中國品牌面前的世紀課題。青島啤酒的實踐證明:越是互聯網時代,產品離消費者越近,反而越需要產品主義。
每天下午三點,品管部李娟和其他的同事都要在品評室集合。他們不能用任何有氣味的化妝品,吃飯不能碰觸辛辣。他們都是不同特點的成員組合,每個人在氣味訓練中表現出對某種物質的強烈敏感性。品管部每天要品評的物質多達30多種,有當天使用的釀造水、酒花、過程產品麥汁,剛下線的啤酒、清洗管道的水,就是瓶蓋上的瓶墊也要放到酒里在生產線完整的走一圈,以檢測對口味的影響。
113年“只為釀造好啤酒”,心無旁騖的專心與專注, 113年只專注于做好一件事,靜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把一瓶啤酒做到極致。釀酒用的大米必須是脫殼3天之內的新鮮米,一支酒瓶要洗30分鐘才算合格,輸酒管道用水洗凈后,還要再用1噸多的啤酒沖掉殘留的水分。其“工匠精神”“慢”“專”和“精”的三字訣,讓始于1903年的啤酒品質從未變過味。
德國杜門斯啤酒學院教授Michael Ederr提到,“德國一些啤酒廠正面臨規模化和質量監控同步提升的挑戰,而青島啤酒在質量控制、檢測指標和監控體系等方面的應用卻讓人刮目相看。”
品牌價值發布現場,來自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 教授瓊·克勞德·拉里齊(Jean-Claude Larreche)指出,中國品牌要全球化,首先要解決“可持續性”問題。即將品牌的可持續發展納入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而不僅僅是將其當作次要問題來處理。
企業大廈的高度,取決于地基(產品)的牢固程度。縱觀世界上那些成功的企業,從表面看來得益于對商業機會的把握和商業模式的設計,實際上,從根本上說,得益于大工業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只有秉承這種“工匠精神”,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能有“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