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2016年7月28日是第6個“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愛肝護肝,享受健康”。目前已被公認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種肝炎病毒,可引起相應型別的病毒性肝炎,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較高等特點。乙肝和丙肝由輸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經血途徑傳播,易慢性化,危害較大;丁肝病毒為一種缺陷病毒,必須在乙肝病毒等輔助下方能復制。目前甲肝、乙肝、戊肝已有疫苗來預防,而丙肝目前尚沒有疫苗可預防。

  甲肝與吃密不可分

  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甲肝與“吃”密不可分,患者大多是吃出來的肝炎。患者和亞臨床感染者都有可能成為傳染源,糞-口途徑是主要傳播途徑,即病人糞便、血液中的肝炎病毒通過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觸經口進入胃腸道而傳播。其次也可通過日常生活接觸傳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常常是引起暴發流行的原因。在農村,散養的雞、鴨、豬、牛羊的糞便而造成較差的環境衛生、飲水衛生及不良的衛生習慣,使農民朋友非常容易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而患上甲肝。從污染的水中捕獲的甲殼類、蝦類或蟹類都可能成為病毒傳播“中轉站”,食用時未煮熟就有可能導致甲肝發生。

  甲肝疫苗應用前,發病以青少年為主,近年來隨著疫苗廣泛應用,我市甲肝發病率大幅度下降,兒童甲肝得到有效控制,發病主要集中在未免疫的成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與男性長期飲酒、吸煙等生活習慣加重肝臟負擔有關。我市也曾有外來流動兒童未接種甲肝疫苗發病的報告。

  預防甲肝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把住“病從口入”關。飯前便后要洗手,喝開水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生食瓜果蔬菜要洗凈。生熟食品要分開。

  乙型肝炎危害最大

  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危害最大,發病構成最高,每四個慢性乙肝病人中,有一個會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導致的肝癌或肝衰竭。我市實施乙肝疫苗接種20多年,人群乙肝流行率大幅度下降,2014年1至4歲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0.32%,較2006年下降66%,5至14歲青少年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0.94%,較2006年下降61%。

  乙肝的傳播途徑主要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等。近年來,通過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傳統”途徑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已在逐步減少。但因為皮膚或黏膜破損,比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為了美麗,隨意打耳洞、文身、修腳、修眉等感染乙肝的人卻占一定比例。而共用剃須刀或牙刷也可能增加乙肝風險。預防乙肝最有效手段是接種乙肝疫苗。

  丙肝起病隱匿,多數丙肝患者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丙肝轉化為慢性肝炎的比率達到50%~85%,遠超乙肝,這意味著丙肝患者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成嚴重的肝硬化,甚至肝癌。疾病發展越后期,越難治愈,往往被稱為“隱匿的殺手”。

  戊肝最易“被忽視”

  在這幾種肝炎里面,最晚被發現的戊肝仍被人們所忽視。據國家衛計委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數據顯示,全國戊肝發病例數已連續超過甲肝,且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要病因。煙臺市屬戊肝高發地區,病例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多。

  戊肝傳播途徑與甲肝相似。但與甲肝相比,戊肝潛伏期更長,平均潛伏期40天,且發病以中年人、老年人為主,戊肝對孕婦、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和嬰幼兒殺傷力更強。老年人占發病的7成以上,且一半以上的人合并有基礎疾病,因此感染后一般癥狀較重。孕婦感染戊肝易引起胎兒流產、早產、死胎,1/3感染孕婦自身會出現重型肝炎,死亡率高達20%。慢性肝病患者44%-83%有重疊感染戊肝的風險,感染后死亡率高達75%。

  預防戊肝,除把住“病從口入”關,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外,注射戊肝疫苗是目前為止,預防戊肝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