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年—2020年)的批復》,明確濟南的城市定位: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這個新定位對濟南而言意味著什么?濟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將因此迎來哪些機遇?
新定位濟南沈陽加天津,形成環渤?!敖鹑恰?/strong>
“以前濟南一直在環渤海經濟圈、黃河中下游地區和環半島城市群三者間定位搖擺,這次總算明確了。”山東大學經濟學院這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解釋說,早在2005年建設部的規劃審查中,就提到把濟南劃入環渤海經濟圈。記者查詢到,2005年建設部將濟南市“關于黃河中下游地區跨省際的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質定位,調整為“環渤海地區南翼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
“濟南確定為南翼中心城市,環渤海將形成兩個‘金三角’,共同帶動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和山東等5省份的整體發展?!睋治觯诃h渤海經濟圈規劃中,大連和煙臺之間將開通海底隧道,煙臺、大連、天津將構成其中的一個金三角;在京滬高鐵的拉動,沈陽、天津、濟南則是第二個金三角。
“從地理位置上講,濟南這個定位比較符合實際,但僅僅滿足于此卻是遠遠不夠的。”研究區域經濟多年的濟南社科院副院長馬黎明說,以目前的經濟發展環境,濟南不應再局限在這個定位上,要有更大的目標。
他認為,濟南作為山東的省會城市,依托其文化、科技、物流、金融等區域性中心地位,應著眼于黃河中下游以及京津冀和長三角之間的中心城市。在這個區域范圍內,濟南要做青島以東、天津以南、鄭州以西、南京以北的中心城市。
新機遇承接環渤海和長三角,濟南地位將更重要
“連接兩大經濟圈,濟南的地位尤其重要。”上述山東大學不愿具名的教授表示,在環渤海經濟圈的西翼,京滬高速鐵路已經開通5年,濟南與北京、天津的空間距離進一步縮短,濟南在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之間承上啟下的作用更加明顯。
此外,濟南的另一個重任是帶動環渤海南翼城市群的發展。據他分析,在北京和天津周邊,現在形成了一個“貧窮的空洞”,學術界稱之為環京津貧困帶。這個貧困帶的南半部分,位于天津和濟南之間。“天津和濟南有責任把這個貧困帶激活,走向共同富裕。”
目前,天津和濟南之間的環渤海區域,正在發展橫跨黃河的大橋以及引黃濟津工程,濟南也在大力推進黃河新區,未來會有一批大型項目落戶這個區域,天津、濟南之間的中型城市濱州、德州、滄州、衡水之間的經濟活躍度和關聯度會逐步加強。
新課題要想領頭區域經濟,得跳出“小圈子”
那么,濟南該如何成為區域經濟的“帶頭大哥”?馬黎明認為,首先要與“圈內”城市有更多的經濟合作,實現密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往來。依托地處京滬高鐵經濟帶的優勢,以及在信息軟件、服務外包及金融等領域的基礎,濟南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機構合作等方式更好地承接北京、上海的產業轉移。與此同時,那些環境承載力過高的制造業可逐步轉移到周邊縣域,甚至是跳躍性擴散,轉移到外地市。
此外,區域間的密切往來,還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產業的對接來實現。以物流為例,鄭州的物流業具有全國性地位,而濟南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區位優勢,將我們的物流中心搭上鄭州這塊“跳板”,再擴散到更遠的城市。
“如果只是局限于自身發展的小圈子,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濟南是發展不起來的,就會形成這個區域的‘塌陷’。反之濟南崛起了,就能帶動整個區域更快崛起?!瘪R黎明說。
相關鏈接
那些年濟南的城市定位
上世紀50年代末
工業城市上世紀80年代
歷史文化名城上世紀90年代
黃河中下游地區跨省際的中心城市
2000年山東省省會、著名的泉城和歷史文化名城、我國東部沿海經濟開放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05年環渤海地區南翼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
2016年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
相關新聞
城區人口要達430萬靠生二孩遠遠不夠
2030年人口將停止自然增長
《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下稱“《規劃》”)提到,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430萬人以內。那么,目前濟南人口增長趨勢如何?如何與城市規劃相匹配?
“人口出生量對一個城市人口增長并不具決定性意義?!苯邮懿稍L時,濟南市衛計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處處長展永生坦言。
據了解,目前我市城區常住人口是370萬人,與《規劃》提出的2020年達到430萬人,還有60萬人的增長空間。單從出生死亡導致的人口自然增長看,由于放開二孩,2016年預計將出生10萬人,按照死亡率7‰算將死亡4萬人,也就是說今年會自然增長6萬人。2017年也將是人口出生峰值,預計自然增長人口也將達到6萬人,之后出生量將逐年放緩。據此計算,從2016年到2020年,我市人口將自然增長約25萬,其中全面二孩只讓人口多增了10萬。
而據市衛計委分析,2014年開始,全市生育旺盛期的育齡婦女開始逐年減少,2015年全市25至35歲的已婚育齡婦女為54萬,2020年將下降到44萬,降幅接近20%。這種下降趨勢會一直持續到這兩年出生的孩子進入生育旺盛期。因此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生育政策調整不會改變我市人口發展大趨勢,2030年之前,我市戶籍人口將迎來零增長。
展永生談到,人口出生數不是一個城市人口體量的決定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人口遷移,即外來流動人口數量。在今年發布的《濟南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2020年)》中就提到,2016年至2020年,全市外來務工人員年均落戶市民化16.4萬人,全市農村地區轉移就業人口年均落戶市民化3萬人。如想吸引外來人口入住,就需要從落戶政策、外來務工同等待遇等方面進行規劃。
也有人口專家提到,城市的發展,并不是簡單的人口增加,還應隨著人口的增長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城市不但要“做大”,還要“做強”,應該把“做強”放在與“做大”同樣的地位,甚至優于“做大”。因此,濟南城市體量持續增大雖是自然規律,但絕不能只要人口數據上的突飛猛進,而是要伴隨著城市做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