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垃圾處理能力一直趕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2011年,超期“服役”兩年的第一垃圾處理廠“退休”。2010年投入使用的第二垃圾處理廠,被譽為當時全國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可日焚燒垃圾2000噸,填埋近600噸。2600噸的處理能力,在2010年可以滿足當時日產生活垃圾不到2000噸的處理需求。但是,到2015年,濟南市每天產生的垃圾已經增加到3400多噸,第二垃圾處理廠嚴重超負荷,每天有800多噸生活垃圾無法被填埋和焚燒,只能放在臨時調節池里。每年增加的生活垃圾、超負荷運行的第二垃圾處理廠、遲遲不能投入運行的第三垃圾處理廠,讓政府相關部門頗為頭痛。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濟南市目前醞釀在章丘再建一處垃圾處理廠。
[創新技術] 生活垃圾免分類直接處理變成復合肥紙漿建材
作為一名環保人士,孟凡利首次聯系到記者時聲音中滿是興奮:“我了解到一種處理生活垃圾的新技術,完全顛覆以前的認知,不僅對環境無害,而且垃圾可以變廢為寶,希望濟南能夠用上這項技術。”
這項技術由山東生物專家任憲君帶領的團隊,歷經3年研發成功,其在梁山縣一條日處理80噸垃圾的生產線已經試運行兩年時間。
8月7日,記者與慕名前來的遼寧7人參觀團一起,在梁山縣目睹了這條生產線。與其他垃圾處理廠幾里路外就聞到臭味不同,車間里竟然沒有什么異味,也見不到垃圾,能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或粗或細的管道,巨大的密閉罐、發酵罐等。車間里也沒有工人,僅中控室有一名工作人員,他說:“垃圾運進廠區首先進行生物技術處理,然后進入全程密閉的生產線。”
傳統的垃圾分選分離技術,遇到餐廚垃圾便束手無策。53歲的任憲君1983年畢業于原山東醫學院生物藥學專業,他建的這條各種生活垃圾“統吃”的生產線,首先應用的就是生物技術。垃圾進廠后,噴灑其研發的專用生物菌液,可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垃圾的臭味,然后再通過粉碎、擠壓,配合生物酶,分解垃圾中的易腐爛有機物,使之溶解液化,與垃圾中的其他成分實現分離。
每噸垃圾可以分離出0.7—1噸液體,進入厭氧發酵,可得沼氣50立方米。沼液全部蒸發濃縮生產復合肥,實現廢液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