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圍城”成為全國性難題。即便在德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生活垃圾處理也是以焚燒后填埋為主。濟南時報記者近日獨家了解到,由山東一位生物專家牽頭研發(fā)的生活垃圾綜合利用項目取得成功,不焚燒不填埋,不僅對環(huán)境無害,而且垃圾都能變廢為寶,環(huán)保人士期待這項技術在濟南落地。
[世界難題] 發(fā)達國家垃圾嚴格分類,也是以焚燒后填埋為主
家住長清的孟凡利是一名民間環(huán)保工作者,自打5年前濟南市第三生活垃圾處理廠選址長清馬山鎮(zhèn),孟凡利一直憂心忡忡:“長清的水質好空氣好,不少濟南市區(qū)的上班族住在這里,每天開車上下班,只為住得舒坦。一個垃圾處理廠會把地下水和空氣破壞到什么程度?”
孟凡利為此做了大量調研。居民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加,全國已經有2/3城市“垃圾圍城”,而除了填埋和焚燒,對堆積如山、臭氣熏天的垃圾,政府苦無良策。
即便如德國、日本等技術先進、經濟發(fā)達國家,他們的民眾遵紀守法嚴格履行垃圾分類投放,垃圾處理設備可以對分類后的少量垃圾資源化利用,大部分仍然以焚燒后填埋為主。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濟南等多地曾花上億元或者數億元從發(fā)達國家進口垃圾處理設備,無奈咱們的未經分類垃圾含水量太大,只能分揀固體垃圾的進口設備派不上用場。
[濟南現狀] 唯一處理廠早“吃撐”,新建垃圾廠難運行
近日,孟凡利當向導,記者來到位于長清馬山鎮(zhèn)的第三生活垃圾處理廠。據公開報道,此處2011年確定建垃圾處理廠,計劃2014年投入使用。但時至今日,這里尚未處理過垃圾。問及原因,馬山鎮(zhèn)政府相關負責人稱“還在建設中”。記者現場看到,廠區(qū)內一座3層辦公樓端莊大氣,4處大型填埋區(qū)設施齊全,綠化帶的樹木也早已郁郁蔥蔥,并沒有仍在施工的痕跡。值守的工作人員稱,不清楚什么時間開始接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