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完汗應該補充點啥?
流汗之后,市民們往往會感覺口渴,這時候喝點什么更利于健康呢?直接喝水好嗎?或者有其他什么飲料可以選擇呢?
專家觀點:流汗之后確實應該注意多飲水,如果流汗多,可以在溫開水里加點鹽,照著生理鹽水的比例加就可以。除了溫開水、淡鹽水,還有些代茶飲的小方大家可以試試。比如年老體弱易氣虛的人,出汗過多時,可以用西洋參泡點水喝,每天3—6克就可以了,有益氣養陰的作用。再比如運動后大汗淋漓,可以用太子參3—6克、生地10克泡水喝,可以補氣養陰。
流汗部位也預示問題?
朋友圈、微博上常有人轉發哪個部位流汗暗示身體有啥問題的內容,這種內容真的靠譜嗎?
專家觀點:從中醫的經絡學說來看,出汗位置不同,確實可以大體推斷出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假如頭面部易出汗,可能說明胃氣虛,因為足陽明胃經經過這里。兩腋窩易出汗,則可能說明心包經弱一點。前胸易出汗,多見于脾胃經弱,因為這是脾胃經經過的部位。后背易出汗,可能是膀胱經精氣不足。手腳心易出汗,則說明體質可能偏于陰虛。
不過這只是從理論上簡單的推理,不能由此就武斷認為自己出問題了,只有望聞問切結合診病才最嚴謹準確。
主動和被動出汗哪個好?
說到出汗的形式,主要有兩種:有人是通過活動主動出汗,有人則是靠汗蒸等方式被動等著出汗。這兩種方式哪種更好些呢?
專家觀點:還是主動出汗相對更健康一些,汗蒸不適合炎熱季節。除非是年輕,體質特別好,否則這個季節就不應該去嘗試汗蒸等方式。病房里常見五十歲以后的人,什么也不做,都頻頻汗出,一般這種人是氣虛,內熱過剩,身體沒有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
自汗盜汗該怎么辦呢?
除了正常出汗,還有兩種出汗方式在醫生看來是一種“病態”的出汗,即自汗和盜汗,如果有這兩種情況要怎么辦呢?
專家觀點:自汗的人,通常靜坐都會呼呼出汗,這部分群體一般衛氣不足,體表陽氣虛弱,所以需要補氣、健脾、溫陽,在中醫的指導下,用用玉屏風散還是不錯的,這是一種補氣的中成藥。
盜汗是夜間出汗,屬于陰虛,一般盜汗的人會伴隨多夢、心煩、手腳心潮熱等情況,春夏秋冬都可能出汗,這部分人應該養血滋陰,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六味地黃丸。
這里所說的藥物,都不建議大家自己購買服用,還是應該看過醫生后再確定是否適合吃哦。(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張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