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

  怎樣翻譯出“中國味道”

  著名作家賈平凹表示,中國作家歷來在繼承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上,因個性、喜好、修養的不同,分為兩支。

  “一支是《三國演義》、《水滸》等評書式的,其情節傳奇、敘述通俗、語言夸張,一支是《紅樓夢》等描寫日常生活。主題多義,注重細節,講究文氣。”賈平凹表示,前一支可能好翻譯,后一支更難翻譯。他建議,在重視前一支時更要重視后一支,因為《紅樓夢》最為中國人所推崇,最能代表中國文學,最能體現中國味道。

  此外,賈平凹以其本人舉例來說明在面對鄉土文學翻譯時所存在的障礙和突破口。“我寫作使用的是中國北方語系,但其中在敘述時或在書中人物對話中常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話的‘方言’,有人讀著不習慣,陜西人讀時會讀出色彩和聲音,而外地人讀時就少了許多趣味。”賈平凹表示,其實他作品中的陜西方言都是中國古文在衍變中遺落在民間形成的“土話”,只要對中國的文言文有所了解,這些方言就一目了然。對于中國文言文的了解或許就是解決方言在翻譯中所遇屏障的一把鑰匙。

  克拉拉

  文學藝術翻譯需增進理解

  “翻譯是尋求語言的對等,但是,這種對等又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要承認這種不可能。”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表示。

  那么,如何在“無法完美中追求最大的完美”?翻譯的權利和界限是什么?對此,匈牙利翻譯家克拉拉表示,由于存在差異,完美的翻譯是不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不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只有吸收和接受其他文化,世界文化的價值才能健康有機地發展。

  “文學藝術的翻譯不是將不同的文化交混在一起,而是增進彼此的認知和理解。”克拉拉表示,翻譯工作中始終存在似是而非和無奈的妥協,這需要翻譯者自身素質和能力,以及一系列理性和感性的判斷來力圖達到所希望和堅信的“完美性”。

  李莎

  深入研究過“土豪”這個詞

  在分組討論中,意大利著名翻譯李莎(譯有莫言、閻連科、劉震云的大量作品)分享了自己翻譯經歷中的喜悅與困惑,以及對漢語的深入了解。李莎發言時提到了“土豪”這個詞,她說從2013年開始的演變就值得去研究探析了。《辭海》“土豪”條:“舊時鄉里的豪強、豪紳。后多指作惡多端的地主,如土豪劣紳。”對中國老一輩人來說,說起“土豪”,常常讓人們想起1947年的土改,想起“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想起電影《閃閃的紅星》里那個最具代表性的“土豪”———胡漢三。“土豪”沉寂數十年后,如今卷土重來,又回到大眾視野,且在網絡上躥紅,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匯。有了土豪菜單、土豪樓盤、土豪婚禮、土豪時裝、土豪手機。比如說:土豪金,泛指金色,或金色物品……李莎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陣陣笑聲,也產生了共鳴。

  新文化記者 王逸人 黃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