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劃分為南部山區水源涵養區、中心城城市建設區、山前平原農業區、黃河沿岸濕地保育區、北部平原農林區5個生態功能區。

  ●南部山區水源涵養區 將通過退耕還林、荒山綠化、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建設等措施,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治理水土流失,并通過生態農業、生態小城鎮、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業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心城城市建設區 加強對泉水的保護,彰顯濟南特有的泉城特色景觀風貌;通過綠色隔離區、生態廊道和綠地斑塊建設,形成美觀高效的城市園林綠化體系。

  ●山前平原農業區 將加強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小城鎮建設,提高對中心城的支撐能力。

  ●黃河沿岸濕地保育區 將以黃河大堤標準化堤防建設為基礎,以黃河自然景觀和現有的濕地、林木、草灘、沙灘為依托,加強生態林和濕地保育等生態保護與建設,保證區域生態安全。

  ●北部平原農林區 將發展生態農林牧漁業,建設農林生態產業鏈,建設農副產品供給區。

  規劃將基本農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風景旅游區、山林綠化區以及重點生態保護防治區等區域納入基本生態控制線,全市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面積約5886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72%,按照相關專項規劃和市域空間管制的要求具體實施控制。

  市域城鎮“一心、三軸、十六群”

  根據我市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全市將構筑“一心、三軸、十六群”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

  ●一心 濟南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市域城鎮體系的中心,帶動山東省中西部發展崛起的區域中心。

  ●三軸 三條城鎮聚合軸。以中心城市為中心,與產業空間布局相適應,向東、向西、向北形成沿濟青、濟鄭和濟鹽產業聚集帶的三條城鎮聚合軸,提高空間集聚性,帶動周圍城鎮發展。

  ●十六群 十六個城鎮組群。促進組群城鎮統籌發展,增強集合競爭力,以地域鄰近、資源相似、產業相近為依據,組建城鎮組群。規劃形成十六個城鎮組群,每一組群以中心鎮或次中心城市為中心,帶動組群內其他城鎮共同發展。

  市域城鎮等級分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鎮、一般鎮”四級,包括:1座中心城市(濟南中心城)、4座次中心城市,16座中心鎮、30座一般鎮。

  市域城鎮規模分為六級,包括:

  1座300—500萬人一級城鎮、1座50—100萬人二級城鎮、1座20—50萬人三級城鎮、2座10—20萬人四級城鎮、16座3—10萬人五級城鎮、30座1萬人左右的六級城鎮。

  市域城鎮職能分為五類,包括:

  4座綜合發展型城鎮,16座工礦業型城鎮,13座農副產品加工型城鎮,6座旅游開發型城鎮,7座市場帶動型城鎮。

  規劃指出,重點城鎮發展包括以下地區:

  ——章丘城區 位于濟青產業聚集帶,發展重型汽車、先進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利用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商務金融、文化教育、旅游休閑等功能,形成具有歷史文化傳統和泉水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2020年,城鎮人口規模約6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約70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以向西發展為主。

  ——濟陽縣城 位于濟鹽產業聚集帶,發展能源、機械、化工工業,形成以工業為主導功能、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城市。2020年,城鎮人口規模約3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約40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以向西、向南發展為主。

  ——平陰縣城 位于濟鄭產業聚集帶,著名的“玫瑰之鄉”,發展為濟南工業生產配套服務的加工制造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綠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旅游及商貿物流等功能,形成現代化山水生態城市。2020年,城鎮人口規模約2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約23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以向西南、向東發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