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因水而生,因泉而名,但同時濟南也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黨的十八大全面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為了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居民更加親水、愛水,盡情享受水源之樂,濟南市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水生態文明建設,2012年10月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個試點市。
如今,水生態建設收官迎來收官“大考”,經過濟南市委市政府,以及水利部門等市水生態創建辦公室成員三年的辛苦努力,27項創建指標和10項示范工程實現預期目標,“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的美好愿景正在成為現實。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居民最有發言權,他們說,感覺濟南的水更清了,景更美了。
[保護水源頭]多樣水源南山牽手,隨時調配保城市用水無憂
濟南雖泉水眾多,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90立方米,不足全國的七分之一。
南部山區是泉水的源頭,對保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水利部門的努力,如今黃河水、長江水等多種水源已在南山“牽手”,隨時調配供泉城所用。
其中,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發揮的作用尤為明顯,作為南山“三大水缸”之一的臥虎山水庫,常年需要看天喝水,為解決這一難題,濟南水利部門實施調水工程,將平陰田山灌區的黃河經過“三級跳”進入臥虎山水庫,而且長江水也可通過這條通道入臥虎山水庫,三水匯聚,保泉城用水無憂。
水利部門還實施了“五庫連通”工程,將南山臥虎山、錦繡川、興隆、漿水泉、龍泉湖這幾座水庫連在一起,隨時調配水源。五庫連通工程還將引到臥虎山水庫的黃河水、長江水、水庫水向南郊水廠、分水嶺水廠供水,同時向興濟河、全福河、洪山溪、大辛河四條城區河進行生態補水,讓城區河道不斷流,多水源連通后每年最大調水能力達到3億立方米,極大緩解了全市水資源短缺矛盾。為讓南山有更多的青山綠水,濟南市還實施了玉符河、錦陽川、錦云川等綜合治理工程,種下生態林木,讓河道變身景觀河。
[打造水景觀]城區河道大變身,步行15分鐘可賞水景
走在濟南城區的人們,一刻鐘內就能看到一處水景,隨時可感受水的靈動。經過水生態文明市的建設,如今水景觀的輻射范圍更大了。
經過初步測算,市區二環路以內正常步行15分鐘(按1.2公里計算)就能到達泉水、河流、湖泊、濕地、噴泉、園林、小區等有水景觀的區域,市民在親水活動中感受濟南泉水文化。
為讓河道變干凈,清水長流,濟南市實施了雨污分流工程,對城區65條河道進行截污治污,將污水全部“處置”,不讓污水進河,并合理利用再生水。濟南市還建設設施增加了雨水的滲透和利用能力,讓城市變成“海綿”,容納更多水源。
城區南北走向河道眾多,為讓市民看到更多“清河”,濟南市對全福河、大辛河、龍脊河等河道進行拓寬改造,保障河道行洪能力的同時也營造生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