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9月25日訊(山東臺 陳琛 攝像 伊力 淄博臺 王學深 菏澤臺 吳延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山東新一輪國企改革扎實起步、穩妥推進,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摘掉國企高管官帽,一系列大手筆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國企改革的“山東模式”。

  據《山東新聞聯播》報道,今年初,山東省國資委再次下放7項審批核準備案事項,這也是山東連續三年下放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權限。

  山東省國資委政策法規處處長孫運偉:“通過授權、放權、還權,我們對國有企業的權力清單減少了一半。”

  連續放權、不斷松綁,目的只有一個:讓國有企業回歸市場。山東是國資大省,國有企業資產占全省企業半壁江山,但一大通病是政企不分、脫離市場、管理落后。根除弊病、激發活力,山東從2013年起,掀開新一輪國企改革大幕。首先從頂層設計入手,徹底改變監管模式,由“管人管事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先后改建組建13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同時下放股東會職權,構建起“國資監管機構——國資投資運營公司——實體企業”三層架構。這一改,國資監管機構對投資運營公司、投資運營公司對所出資企業均以股東身份按出資比例依法行使相應權利,不再干預具體經營活動。

  山東省國資委黨委副書記時民:“因為市場經濟主體是企業,企業在大海里游泳的話,如果你把它捆綁住了,他沒法去游泳,這樣等于把捆綁在他們身上的繩索都給他解開了,去掉了。”

  輕裝上陣的企業,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基礎是產權結構。山東開全國之先河,先后將21戶省管企業30%國有資本共計280億元劃轉至省社保基金理事會,換句話說,社保基金理事會持有省管企業30%的股權,過去只有國資委一個股東,現在至少兩個股東。

  山東省國資委黨委副書記時民:“第一個就是有利于改善民生,體現國有資本全民共享,第二個就是有利于股權多元化,建立健全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第三個有利于監管職能的轉變。”

  股權多元化,推動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公司治理結構。以往,省管企業經理層由省委任命、納入干部管理,如今,交給董事會實行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通過競聘,朱華建就從行政機關的處長走馬上任國泰租賃的總經理,三年聘期內,指標個個都是剛性的。

  國泰租賃總經理朱華建:“你譬如說,乙方不能完成考核任期目標,就終止協議,乙方因個人身體原因健康原因不能正常履職的,甲方也要跟你解聘。”

  放下“鐵飯碗”,端上“瓷飯碗”,朱華建現在時時刻刻都在琢磨如何掙利潤、創效益。

  而為了促進科學決策,山東又建立外部董事、監事人才庫。在管理學領域有著30多年經驗的山東大學教授徐向藝就被遴選進入人才庫,并被選派到山東國投擔任外部董事。

  山東國投外部董事徐向藝:“發揮自己的特長,能夠保證決策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有利于防范企業風險。”

  截至目前,山東省管企業新配董事183名,董事會成員基本配齊,監事會實現全覆蓋,59名國企高管實行契約化管理,摘掉了“官帽子”,搭建起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三會一層”的框架體系,形成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有效制衡的機制。

  一系列大手筆的改革,讓國有企業逐步回歸市場。2015年,在煤炭、鋼鐵等產品價格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山東省管企業全年實現利潤172億元,與2014年基本持平。今年1—7月份,省管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809億元,同比增長5.97%;實現利潤85億元,剔除中泰證券因素影響,同比增長32%。

  短評:政企不分、脫離市場、管理落后、觀念陳舊,這是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通病,也是多年形成的頑疾。涉深水區、啃硬骨頭、去除頑疾,山東敢于亮劍,讓國企真正成為獨立的“企業”,回歸市場自由搏擊,這才是國企改革的根本之道。縱然國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邁出這關鍵一步,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我們為山東的大膽改革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