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行齊魯”工作人員在進行取樣。(受訪者供圖)
今年30歲的郭永啟此前沒有想到,和污染“較勁”竟然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從2012年民間環保組織“綠行齊魯”成立以來,郭永啟和他的伙伴們一起揪出了百余個污染源。他們還給山東17地市環保局打分公示,推進排污口實名化,不計名利,誓保藍天綠水。
濟南首家注冊的環保組織
28日,在馬鞍山路70號一間不大的辦公室里,民間環保組織——綠行齊魯的執行主任郭永啟忙得不可開交。2008年,從濟南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后,他先后在企業和省外其他公益組織工作過。“山東是經濟大省,同時也是污染排放比較嚴重的省份。我們當初10個人都是山東人,也都在省外的公益組織工作過。為什么不能利用我們的資源和能力,為家鄉環保做點事呢?”郭永啟說,2012年4月“綠行齊魯”成立,致力于山東生態環境保護,倡導公眾參與有價值的綠色生活。
成立之初,“綠行齊魯”以公眾參與活動為主,組織了“樂水行”、“自然沙龍”等環保活動。“坦白說,剛開始我們也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這些活動的效果不太好,看不到對環境的真正改變,這和我們的初衷不一致。”后來,他們將工作重點調整到了城市內河護水行動,推動涉水企業排污口實名化,以及環境獨立調查、環保信息公開化等。2015年1月22日,“綠行齊魯”成為省城首家注冊成功的環保組織。到今年,他們已經和污染“死磕”了4年多。
拍污染源曾被企業保安圍堵
“民間環保之路真的很難,有些部門覺得我們多管閑事,還有企業覺得我們沒有權利監督。”郭永啟感慨,“綠行齊魯”工作人員偶爾會接到涉污企業的“恐嚇威脅”電話,在環境調查時也會遭遇圍堵。
2014年9月,郭永啟一行人路過淄博一家造紙廠發現一些灰渣等廢物堆放在廠外,懷疑有污染源,下車查看拍照遭到對方保安的圍堵。“他們挺橫的,來了六七個人,把我們四個人圍住了。最后打了110,糾纏了四五個小時才得以脫身。”
2014年春節后,郭永啟和北京的一位公益人士游覽濟南護城河時,在南門涵洞附近發現河水變藍,于是向市政、環保等有關部門反映,最終找到了污染源,由環保部門督促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