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憧憬上山下鄉

  進村第一天就被嚇哭

  吳曉霞記憶最深的一個國慶節當數1969年。當年的3月份中蘇關系急劇惡化,全國都處在緊張備戰的氣氛中,齊齊哈爾更是地處前線?!澳菚r候到處都是備戰備荒的宣傳,馬路邊上就是防空壕。”當時常會有防空演練,正在上著課一陣防空警報響起,大家伙在老師指揮下立即停課,潮水一般涌向防空壕。而那一年的國慶也尤其隆重,學校組織游行,還組織了學生進行隊列組字訓練等等。

  就這樣一邊“運動”,一邊“備戰”,吳曉霞自然沒在學校學到什么東西。1976年,17歲的吳曉霞已經到了下鄉的年齡。

  吳曉霞說,那時多數知青并不知道上山下鄉意味著什么,心里充滿浪漫的想法,很多人選擇去偏遠的農村,以為這是件好玩的事情??墒?,現實遠沒有想象浪漫。下鄉第一天吳曉霞就哭了,同樣下鄉的李昱琳也是“哭了半個月”才慢慢適應。

  “別管你在家有沒有干過活,到那里就是一個勞力,吃的、喝的必須自己用勞動去換取。”吳曉霞說,下鄉第一天,她去挑水,根本就不會用扁擔,不知道怎么用力怎么走,別人挑滿滿的一桶水,她只挑半桶水走不了幾步就摔倒在地。

  一年多的下鄉歲月里,吳曉霞曾經在一天走不到頭的玉米地里收過棒子,在零下30℃的超低溫里編過葦簾子,也像知青文學作品里描述過的那樣在老鄉地里偷過莊稼,用衣物跟老鄉換過雞蛋,一次又一次地體驗著又累又餓的感覺。

  好在一年之后國家恢復了高考,她重新看到了新的希望。回家突擊復習了幾個月后,吳曉霞參加了當年的高考,許多年以后,再度想起當年的試題,她覺得竟是如此不可思議的簡單。

  “考試就語文、數學和政治三門,語文有一道題是給‘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標注拼音,可是我不會?!睘榱吮kU起見,吳曉霞在報志愿時選擇了中專學校,之后順利被齊齊哈爾一家醫學中專院校錄取。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