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國慶還有半個月,吳曉霞和李昱琳這對“老閨蜜”就開始張羅著組織為祖國母親慶生的公益活動。二人雖然一個出生在齊齊哈爾,一個是地道的濟南人,卻都出生在1959年,退休后在濟南迷上了跑馬。吳、李二人經歷了上山下鄉,恢復高考,飽嘗了饑餓、動蕩的滋味,對當下的生活尤為知足,分外珍惜,“怎么也沒有想到還會有這么好的今天。”

  客人先報出能吃多少

  主人再按數量包餃子

  吳曉霞出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父親畢業于山東大學,是地道的濟南人。畢業后,吳父受當時“備戰備荒”的政策影響,被分配到黑龍江安家,曾擔任齊齊哈爾軍工廠的總工程師。

  1959年,吳曉霞出生。對于她那年出生的人來說,雖然對于三年自然災害沒什么印象,但是從父輩的敘述中,她還是覺著自己能挺過來非常幸運。雖然是長女,她卻是家中四姐妹中最矮最瘦的一個。而即使度過了最艱難的幾年,漫長的物資短缺還在等著她。

  作為家里的長女,吳曉霞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掌管家里的票據,為家里搶購各種生活用品也是她的分內之責。

  吳曉霞說,她童年的記憶中關于國慶、中秋等節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會多發票據,糧票、布票、肉票等等。那時,一切物資都憑票供應,沒有票再有錢也花不出去。當然了,即使有票,也未必能搶到東西。許多年以后,再次回憶起往事,吳曉霞還為自己當年擅長排隊搶購的“特技”引以為豪。

  “商店前整天是排隊搶購東西的長隊,尤其是假期期間,搶購東西的人最多,但每次只要想買的我基本都能買到。”吳曉霞興奮地說,她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見空就往里擠。只要擠到前面去,一般售貨員看到這么小個小孩擔心她被擠壞,都會把東西賣給她。東西買到了但擠出人群同樣是個難題,“只能讓外邊的人硬拉出來”。

  同樣是1959年出生的李昱琳也有著同樣的感受,作為地道的老濟南人,她父親曾任濟南一所中學的書記。李父因為從學校食堂購買了一車白菜被樹為反面典型,無數次被游街批斗,一家人都抬不起頭。

  “那時候只有在下地瓜時才能吃飽,地瓜高產,每家都能分到幾大車。”李昱琳說,她記憶里關于國慶節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她的家里來了客人,爸媽罕見地買回一些肉包了一頓餃子。

  “當時讓客人們都報報自己能吃多少餃子,我那么小的孩子也要了30個餃子,因為實在沒吃過肉。吃完了爸爸問還能再吃嗎,實際上已經吃飽了,可還是忍不住,我又吃了30個。”李昱琳說,她記得那天因為吃得太撐久久不能入睡,半夜了還拉著媽媽帶她出去小跑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