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下屬的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聯合今日頭條今天發布《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研究報告》,首次發布我國老年人口走失的總體情況,走失老人特征、政府和社會力量參與走失老人救助的主要模式等。

  走失老人一年50萬

  民政部下屬的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聯合專家,在北京、山東、江蘇等8個省市,隨機抽取17個救助站1661位走失老人數據以及21個地方報警的報道數據,通過分層隨機抽樣測算得出,全國走失老人一年約在50萬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約為1370人。

  我們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山東的泰安和青島在2015年的老人走失報警數分別為650和500。

  走失老人高齡化

  從年齡上看,走失老人的平均年齡為75.89歲,65歲以上老人占81%(66-79歲占44%,80歲以上占37%),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占37%,走失老人趨向高齡化。

  失智成主因

  在老人走失的原因方面,最多的是迷路走失(35%),其次是患有精神疾病而走失(18%),因失智而走失(17%)排在第三位。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接受過救助的走失老人中,有25%的老人再次走失,其中走失5次以上的老人占6%。

  數據顯示,七成以上(72%)走失老人出現記憶障礙,其中確診為失智的老人占25%。研究顯示,走失老人家庭大多沒有帶老人去醫院做過失智,也就是老年癡呆癥的臨床檢查,實際上走失老人中失智老人的人數和比例要遠遠大于目前已經確診的人數和比例。

  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2.2億人,老人走失問題不容忽視。《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在發達國家,老人走失主要是由于失智造成。而在我國,除了失智這個原因,老齡化還伴隨著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由于疏于照顧和老人貧困,使得老人走失風險加大。

  《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研究報告》調查發現,走失老人中,男性占比42%,女性占58%,女性略多于男性;僅有37%的老人配偶在身邊,63%的老人配偶不在身邊,一定程度上缺乏家人的照料;36%實際居住地為農村,46%居住在中小城市及郊區,住在大城市及其郊區僅占18%,全國走失老人的重災區并不是東部一線城市,也不是省會城市,而是中西部農村,是大量人口流出的地區,其背后的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凸顯。

  有相當一部分是第一次從農村或中小城市來到大城市,由于不識字、不認路從而走失,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也是老人走失的一大重要原因。在調查對象中,不識字的老人占比59%;小學學歷占比24%;初中學歷占比10%;高中占比5%;大專學歷和大學本科學歷分別僅占1%。

  此外,貧困也增加了老人走失的風險,走失老人有穩定工作的屬于少數群體,其中,在國企工作的僅為12%;大公司工作的為1%;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占到總數的17%,近70%的老人缺乏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在被調查的對象中,經濟壓力成為了照顧老人的最大壓力,由于許多老人有著各種疾病,在沒有醫保的情況下,醫療花費、老人生活花費、照顧花費等等費用成為壓在老人家屬身上的大山。

  其次,心理壓力也是家屬照顧老人的一種主要壓力,許多走失老人面臨著記憶力衰退、脾氣性格暴躁,導致與家人關系惡化,家人面臨著沉重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