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平原2200多年

西周初,為齊國西境之下邑,城址在現(xiàn)王廟鄉(xiāng)張官店東,因地處平原而名為平原邑。秦以平原邑置平原縣。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郡治設(shè)于平原縣。北齊天保二年(551年)縣城由張官店東遷今地(原屬繹幕縣)。隋初屬德州,后屬平原郡。唐中期屬德州。清初至清末,屬濟南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初,平北縣并入平原縣,屬德州專區(qū);1956年原恩縣東部劃入平原縣,改屬聊城專區(qū)。1961年復(fù)屬德州專區(qū)。現(xiàn)屬德州地區(qū)。國務(wù)院1994年12月17日批準撤銷德州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德州市。此縣歸德州市。
5、茌平2200多年

秦行郡縣制,置茌平縣,屬東郡,治茌平(今韓集鄉(xiāng)高垣墻村)。漢屬兗州部東郡。公元9年改茌平縣為功崇縣,25年改功崇縣為茌平縣,屬兗州部濟北國。三國時為魏地,屬冀州部平原郡。晉、南北朝治鼓城(今樂平鋪鎮(zhèn)土城村),屬濟州部平原國。后魏屬濟州部平原郡,北齊并入聊城縣。隋初復(fù)置茌平縣,治興利鎮(zhèn)(今杜郎口鎮(zhèn)杜郎口村),屬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縣。
621年復(fù)置茌平縣,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627年并入聊城縣。1130年復(fù)置茌平縣,治今城,屬山東西路博州。元屬東昌路總管府,明、清屬東昌府。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東昌道,1928年改屬山東省政府,1937年屬山東省第六專員公署。
1949年8月屬平原省聊城地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qū)專員公署。1978年7月屬聊城地區(qū)行政公署。1997年8月屬聊城市。
6、高密2200多年

據(jù)《金樓子·興王篇》記載,“高密”是大禹的字。梁元帝蕭繹在書中說:帝禹夏后氏,名曰文命,字高密。戰(zhàn)國時,始有高密之名,亦為齊地。據(jù)《水經(jīng)注》應(yīng)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滅六國后,推行郡縣制,置高密縣,屬齊郡,后改屬膠東郡。
西漢時,先后屬膠西國、膠西郡。西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高密國,治高密。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國元年)改高密為章牟。東漢復(fù)稱高密,改屬北海國。三國時,高密地歸魏,屬青州城陽郡。西晉時,屬青州城陽郡,東晉改屬青州高密國。
南北朝時期,先屬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屬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屬膠州高密郡。隋時,屬高密郡。唐時,縣屬河南道密州。五代建置、隸屬相沿。北宋,縣隸屬京東東路密州。金,縣改屬山東東路密州。元代,縣屬山東東西道益都路膠州。
明初,縣屬青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屬萊州府。清初相沿明制,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縣屬膠州。民國時期,先后屬膠東道和萊膠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密縣初屬膠東行政區(qū)濱北專區(qū),1950年改屬膠州專區(qū)。1956年3月劃歸昌濰地區(qū),1981年5月更名為濰坊地區(qū),1983年10月地改市,為濰坊市。縣均屬之。1994年5月18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高密縣,設(shè)高密市(縣級市),歸濰坊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