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定陶2200多年

  定陶古稱陶,上古時期為華夏部落活動的核心區域,因堯又叫陶唐氏,遂得名為陶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定陶縣。

  歷史上曾12次為國,8次為郡,2次置軍,終以縣至今。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后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唐代,定陶為鎮。明洪武四年(1371年)縣城遷至今地。

  8、肥城2200多年

  西周時期,今縣域內建有“肥子國”,境域屬兗州之域。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城縣,屬兗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轄。二千二百多年來,縣境為郡、為縣、為鎮代有沿革。東漢章帝末年撤銷肥城縣,境地分屬濟北郡盧縣、蛇邱縣和東平國富城縣。隋開皇初年,廢肥城郡,保留肥城縣,屬濟州轄,隸屬兗州。隋末,廢肥城縣,境地屬濟北郡管轄。

  唐代622年復置肥城縣,屬東泰州轄,隸屬河南道兗州。627年(貞觀元年)撤肥城縣,境地并入博城縣。666年改博城縣為乾封縣。668年,改乾封縣復為博城縣。705年再次改稱乾封縣。元代1275年復置肥城縣,隸屬山東東西道濟寧路。明代1369年(洪武二年),肥城縣改屬濟南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屬泰安州,隸屬山東布政使司泰武道。1913年屬岱北道。1914年屬濟南道。

  1949年9月,隸屬泰西專員公署。1950年5月,歸屬泰安專員公署。1958年10月劃歸聊城地區。1959年7月劃歸濟南市。1961年5月復歸泰安地區。1992年8月,撤銷肥城縣,設立肥城市(縣級),仍為泰安市所轄。

  9、樂陵2200多年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置縣,為都尉治。220年(建安二十五年) 置樂陵郡,址在縣西南30里。三國時改郡為樂陵國。晉屬樂陵郡。北魏初屬義興郡,后改屬滄州樂陵郡。

  1948年,屬滄南專區。1950年,屬德州專區。1956年,屬惠民專區。1958年樂陵、商河兩縣合并,稱商河縣,屬聊城專區。1959年9月,改屬淄博專區。1960年1月,商河縣更名為樂陵縣。1961年,樂陵、商河分縣,屬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

  1988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樂陵縣,設立樂陵市(省轄縣級市),由德州地區代管。

  10、陽信2200多年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陽信縣。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之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東漢初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改屬樂陵郡。曹魏時沿之。唐貞觀八年(634年)陽信縣改屬德州。五代屬棣州。北宋屬河北東路棣州。金屬山東東路棣州。元屬中書省濟南路棣州。明初屬山東省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陽信縣屬山東省武定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屬墾利專區。1950年5月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11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并為淄博專區,同年陽信縣并入無棣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撤淄博專區復置惠民專區,同年10月復置陽信縣,屬惠民專區。1978年屬惠民地區。

  1992年3月,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陽信縣隨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