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周末回到家里,急不可耐地打開電腦玩游戲。一邊的母親實在“看不下去”,果斷地拔掉電腦的網線。沒成想,竟導致了沉浸在游戲中的兒子對母親拳腳相向。10月28日晚,在招遠市城區某居民小區劉女士家里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警情:母親報警稱被兒子打了
“喂,110嗎?你們趕快來,我兒子打我,我家住在城東小區某某居民樓。”10月28日,招遠市110指揮中心接到一女子急促的報警。轄區派出所接到指令后立即到達現場,發現一男孩正在與母親爭執,民警趕緊將雙方勸開。劉女士哭著向民警講述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劉女士與前夫因感情不合離婚,現年17歲的兒子小張由其撫養,就讀于招遠某中學高三。劉女士平時靠打零工賺錢維持家用,平時可謂是省吃儉用供給兒子讀書,希望兒子明年考上理想的大學,平時內向的兒子也很爭氣,學習成績一真很好,沒想到最近迷戀上網絡游戲不能自拔,還經常逃課,劉女士說他幾句,兒子還頂嘴。
當晚,因看到兒子小張未完成作業,劉女士生氣的拔掉了家里的網線,正在玩網絡游戲的兒子頓時反目,與母親發生了激烈的口角,不僅上前撕扯母親,還砸了家里的水杯。劉女士痛心不已,報警求助,請求民警抓走兒子“關上幾天”,好好教育一下這個不聽話的兒子。
教育:網癮兒子認錯 保證戒掉網癮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民警將娘倆一起帶回派出所,首先對劉女士兒子進行了教育。民警從人生價值和孝敬父母方面與其談了1個多小時,內向的小張認識到了錯誤,知道母親含辛茹苦的供自己上學不容易,向母親誠懇的認錯,并向母親和民警保證戒掉網隱,好好學習報答母親。
民警又對李女士講了一些關于怎樣教育孩子和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指出教育網癮少年時應該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首先家長不能一味地指責與干預,對于孩子上網尋求健康有益的內容應給予滿足,以利于取得孩子的信任,與孩子建立溝通渠道。如果上網時間過長、上網次數過頻、上不健康的網站,家長就應該對孩子進行引導與制止。這種方法是很容易讓青少年接受的,也不會誘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李女士聽了民警體貼入微、耐心細致的教育后十分感激一再表示感謝。隨后,母子二人“和好如初”回到家里。
專家:青春期逆反心理更需引導
煙臺市資深心理咨詢師、中小學生成長顧問郭秀紅老師介紹,網絡時代,因孩子上網成癮而讓家長痛苦不堪又無能為力的現象很多。其實,孩子成癮背后的原因,大多來自于家長的簡單粗暴和權威壓制。大多數孩子是在挑戰家長的權威下,才強化了上網的意識,潛臺詞是“你越管我,我越反抗”,并從中越陷越深,最終成癮不能自拔。
劉女士也是在孩子上網時,勸說無效,強制拔網線的情況下,才引發了和孩子之間的激烈沖突。從這里能看出,劉女士也是采用了簡單粗暴的強制手段。試問,家長只會簡單粗暴的做法,孩子怎能學會柔情入微的回應?
劉女士需要學會與孩子共情,能體會到家長過高的期望值給孩子帶來的壓力,能理解孩子內心有很多的渴望,渴望有人讀懂他、渴望媽媽的溫柔和包容,渴望爸爸給與的力量和方向,渴望融入同齡人的團體,你就開始與孩子有了心的交流了。能在現實生活中創造網絡給孩子帶來的樂趣,如認同感、成就感、歸屬感還有自主權,你的孩子就容易從網上回到現實中了。 另外,允許孩子多與父親連接會更有效果。因為,父親對青春期的孩子影響很大。父親是力量和權威的象征,孩子需要父親給他約束的力量。
所以,當我們家長靜下心來,來反思孩子行為背后的成因,來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并愿意去讀懂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時,你就開始與孩子有心與心的連接了,家長的愛,孩子也就接收到了。因為愛的滋養,孩子才有力量走出成癮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