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技術,“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讓都市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由“互聯網+公共服務”衍生的“智慧社區”社區管理和服務新模式也在“潤物細無聲”地改變著社區生活。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智慧社區在提升社區管理與便民服務上已初見成效。在濟南天橋區緯北路街道辦事處魯能康橋社區,社區管理人員和居民也已經逐步體會到“智慧康橋”的便利:通過APP或電腦,在地圖攝像頭上一點,就能看到小區周邊各處實時監控畫面;足不出戶,就能通知商家提供水、奶、藥品等服務,看到最新的促銷打折信息;借助這一平臺,“社區好聲音”、“社區優秀志愿者評選”等活動如火如荼,搭建了鄰里溝通的橋梁……

在“智慧康橋”地圖上點開任何一個攝像頭,都能實時查看周邊情況。

  一張地圖看所有信息

  數據“活”起來了

  所謂“智慧社區”,就是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區域內人、地、物、情、事、組織和房屋等信息,以智慧社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支撐,提升社區治理和小區管理現代化,促進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智能化,讓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安全、更和諧、更文明、更美好。

  作為從事房產測繪和房屋安全鑒定的專業技術服務單位,濟南市房產測繪研究院(以下簡稱“房測院”)在地理信息和房屋屬性數據中有自身優勢。“如何讓這些技術資源轉化為社會效益,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深層次的技術服務,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房測院院長李少先說。

  2014年起,住建部在全國進行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在深入北京、上海等地多個智慧社區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后,今年1月,房測院開始在天橋區緯北路街道辦事處魯能康橋社區進行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建設智慧社區,可以由政府投資,可以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也可以由企事業單位利用自身技術、資金優勢進行建設。我們建設的‘智慧康橋’就屬于第三種情況。”房測院副院長李玉兵說。

  為了掌握最詳細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工作人員將移動測量車開進社區,測繪了社區基礎地形圖,落實了每一幢房屋的準確位置、每一戶室的準確屬性,形成了一幅詳實的社區地圖。而后,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房測院以社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為底圖,將社區人口、房屋、消防、黨建、監控、商業等數據與地圖掛接起來,一張地圖能看所有信息,借助PC系統、手機APP等信息終端實現數據共享,便于各職能部門更好地開展社區治理、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也讓居民享受到更為舒適便利的社區生活。

  目前,智慧康橋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智慧康橋建設試點,我們手里的地理信息數據‘活’起來了,幫助社區老百姓提升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便利指數的同時,也為智慧泉城建設發揮作用。”李少先說。

  社區管理更智能

  鼠標一點取代跑腿

  用電腦或手機APP打開魯能康橋智慧社區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社區監控、社區商圈、社區業務、社區活動、社區黨建、房屋管理、市政消防等板塊一目了然。這些信息均以基礎地形圖為載體,點擊后即可十分直觀地顯示出來。社區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地圖,對社區內的樓宇、安保和人口進行實時有效的監管,實現了社區管理的可視化、智能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據緯北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陳曉永介紹,魯能康橋社區實行的是網格化管理,大約每千人、300戶居民為一個網格,每個網格都配備了網格長和網格員。從小區到樓宇,從整幢樓宇到每一層,從每一層到每一戶,三級化網格劃分將社區管理無縫拼接。在信息管理平臺上,點擊任何一個網格,就會出現該網格的網格員、人民調解員及居民的各類信息。

  “通過智慧社區管理平臺,我們就能準確獲取小區居民的信息和家庭狀況,再不用一戶一戶去咨詢、一層一層去調查了。” 陳曉永說,比如計生管理人員要掌握情況,點擊網格就會出現這個網格內的育齡婦女詳單、申請二孩明細等信息;城管管理人員點擊網格就能查看每條街道占道經營、道路設施、垃圾桶布局、保潔員信息。這樣,一方面能夠提高管理效能,同時也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準確的點對點服務。掌握社區內低保戶、軍烈屬、殘疾人等有特殊需求人群的分布位置和家庭狀況,便于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對可能存在的不穩定因素,也可以做到適時預警,未雨綢繆。發生問題后,也能迅速拿出解決方案。

  有效的數據整合也提高了社區管理的“智商”。以往,社區人口、黨員、計生等數據由各部門分別掌握,智慧社區管理平臺將人口數據以樓宇為載體進行整體統計和分類存儲。社區管理人員獲得權限后,只需要在“人口管理”中調取社區人員信息,就可以獲取到所需要的數據信息,不再需要各部門間奔走,打破了社區信息多次、重復采集的傳統管理模式,實現了數據的共享和部門間的互聯互通,提高了數據更新頻率和數據利用率。“以前,居民要開個介紹信,工作人員不得不來回跑幾趟核實情況,麻煩又費事。現在打開地圖就能把居民了解透,省時也省力。”緯北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彩紅說。

房測院研發建設的“智慧康橋”APP首頁。

  奶送藥上門

  社區生活更便利了

  社區監控與基礎地形圖相結合,讓居民享受到了安保便利。“我家里有個老太太,平時她自己出門去買菜什么的,我們不大放心,現在有了智能社區的APP,我在家從地圖上點一下,就能看到小區周邊各個監控點的實時路況,也能看到老人走到哪兒了,路況怎么樣。”魯能康橋的居民劉女士說。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手機APP或者電腦,一點地圖上的攝像頭,就能看到小區的安保情況、社區周邊道路交通情況,以及放置在公共區域的私人物品比如電瓶車等信息。

  在社區黨建板塊,點開地圖,小區居民就能立刻看到周邊的黨員信息,姓名、入黨時間、所屬組織、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一應俱全。通過查找地圖上的基層黨組織,流動黨員可以很方便地辦理組織關系。同樣地,鼠標一點就會出現周圍社區志愿者的名單和定位,便于居民及時尋求幫助。

  點開市政消防板塊,小區哪兒有消防栓,樓宇里哪兒放有滅火器,都在地圖上有顯示。目前,相關信息正在不斷完善中。“失火了,可以立即通過地圖進行查找,迅速進行處置。”小區的物業工作人員表示,有了智能社區平臺,搞好小區安保、消防容易多了。

  在社區業務板塊,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小區物業、居委會下發的通知,了解房屋維修、房產交易等政策信息,對社區公共事項進行討論、表決,對社區矛盾糾紛申請調解。智慧管理平臺還將社區商業網點落到社區基礎地圖上,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了解小區里商家的打折促銷信息,通知商家提供水、奶、藥品等送貨上門服務。

  除了社區監控服務、社區黨建、社區商圈等功能之外,居民還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加入社區的各種“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也能進行社區救助和慈善活動。“我們前期開展了‘社區好聲音’、‘社區好圖片’、‘社區優秀志愿者評選’等活動,為鄰里溝通架起橋梁,居民反響很好。”陳曉永告訴記者。

  “在后續建設中,我們還將融合社區部件數據、社區公共設施數據等,利用傳感器技術,讓社區管理和居民生活更加智能、便利。”李玉兵表示,為進一步充實、完善智慧康橋,二期建設將考慮把社區所有房屋的戶型、面積之類的信息掛接信息平臺,將二維地圖升級為三維實景圖,力爭開通水、電、暖、氣、有線、寬帶、物業費等居民日常生活支出的支付功能,讓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更加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