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來的動力
行業內把魏橋紡織和中國宏橋的發展,分別稱之為“魏橋現象”和“魏橋模式”。但無論“魏橋現象”還是“魏橋模式”,初聽之時,張士平都似懂非懂。
“從油棉加工廠轉到紡織,又從紡織擴大到鋁電,魏橋創業之所以能到今天,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事先能算計好的,準確地說,是車到山前才有路,壓力下逼出來的動力。”
當年開創鋁業公司,張士平是無心插柳。魏橋的紡織業務需要大量的熱能,但耗電量小。最初,張士平只是想做一家企業來消化紡織企業剩余的電能,以達到熱電平衡。“熱電平衡,發展成本就低了。”在考察過電解鋁、電解銅、電解鐵等一系列耗電量大的產業后,最后才選擇了電解鋁。
彼時張士平對鋁業完全是門外漢,也沒有機會去同行業企業參觀考察。“宏橋剛起步的時候,就像魏橋紡織當年一樣,受到各方面的排擠,根本沒人相信我們能干成,更沒有企業愿意讓我們取經。”
2001年魏橋建成第一條電解鋁生產線,2005年秋鄒平第一條氧化鋁生產線開建,隨后的10年時間魏橋創業在鋁產業領域飛速發展,從電解鋁、氧化鋁進入到下游高端材料、鋁產品領域,同時在技術和裝備上均達到全球領先。
2013年,魏橋引進了一套德國的生產設備和一家瑞士公司的電氣設備,德國公司派過來安裝的工程師讓張士平印象深刻。
“一個廠房占地200畝,車間空曠,也沒有暖氣,安裝時是冬天,工程師手上凍得全是血泡。但他連扳子、鉗子都擺放有序,特別認真。”張士平感動地與工程師握了握手,說這種工作精神很值得魏橋學習。他告訴《英才》記者,魏橋走到今天,也是發揚這種工匠精神,但看到了德國工程師的工作態度,他覺得自己的企業還不夠,需要繼續努力。
不斷努力,也是魏橋創業從“門外漢”到全球領先的基礎,張士平直言,自己沒什么秘訣,關鍵在于企業嚴格細致的管理、逐步積累的經驗,以及多年培養的人才。為了完善他人對魏橋創業的經驗總結,他把魏橋的核心競爭力歸為五個方面。
首先是完整的產業鏈優勢。目前,魏橋紡織已形成了“熱電—棉業—棉紡—織造—印染—服裝、家紡”的完整產業鏈。鋁電則形成了“熱電—采礦—氧化鋁—原鋁—高精鋁板帶箔、新材料”的完整產業鏈,各個環節互相配套,互相支撐。
其次是高效的產業集群優勢。這一點在鋁產業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魏橋創業在濱州市范圍內形成了以鄒平、濱州、北海三個開發區為核心的三大特色鋁產業集群。在這些產業集群中,鋁水不落地,直接運到下游生產企業,省去了鋁水鑄鋁錠,再到下游企業熔化成鋁水的生產流程。節約了鑄造、倉儲及再熔化成本,形成了集約型、節能型發展模式。
另外,嚴格的內部管理優勢,不可或缺。魏橋創業的兩大產業,生產成本在全行業都是最低的。曾經很多人認為,這是源于自備電廠的優勢,但張士平認為,這并不是決定性優勢:“現在不管是紡織,還是鋁電,有自備電廠的企業很多,即使沒有自備電廠的企業,也能在電價方面享受優惠”。張士平所謂的降低成本,更多是來自于嚴格的內部管理。比如說,紡織全行業的萬錠用工平均為100人,魏橋紡織僅為50人,先進的能達到30人,最先進的只有10人。另外,耗水、耗電、耗材,都能做到同行業最低。
還有就是先進的技術裝備優勢。張士平是業內有名的低成本高手,但在技術裝備上也是出名的花錢大戶。自1989年進入棉紡織領域以來,魏橋紡織的設備始終保持同行業領先水平。同樣,中國宏橋也都是引進全世界最先進的高精良機器設備。
最后一點是強大的企業規模優勢。魏橋創業依靠有效的組織控制,形成了節約型的經營管理模式。同時,依靠強大的規模優勢,魏橋創業各種原材物料的采購價格在同行業是最低的。
從以上五點不難發現,魏橋創業的戰略正圍繞鋁電網材一體化、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而布局。
而在近幾年,魏橋創業“全球一體化”的戰略也逐步展開,為了獲得充足原料并掌控上游礦石價格,中國宏橋先后在印尼布局氧化鋁,在幾內亞布局鋁礦,特別是隨著幾內亞鋁礦的投產,有力地保證了資源安全,也平抑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