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8月開始動工的濟南火車站北廣場,歷時三年多的建設后,現在是個什么樣子呢?

  據報道,記者在濟南官扎營街的最南端,也就是濟南火車站北廣場的機動車道的出口看到,北廣場的出口基本上已經完全竣工了。等到投入使用之后,機動車將會完全通過地下出入,而行人將會在地上廣場進行出入,真正的實現人車分流。馬路和地面上的交通標識已經基本上施工完畢,從出口出來是單向行駛,地面上共有八條車道,其中三條為公交專用車道。

  北廣場共有三個下沉階梯。可以通過下沉階梯從地面廣場進入到地下一層,地下一層的主要功能就是商業功能還有餐飲功能。

  濟南城建集團火車站北廣場總工程師王通告訴記者:“濟南火車站北廣場一體化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

  負一層的話是商業部分和公交車站,負二層的話是出租車停靠點,負三層是地下車庫,地下車庫面積約為四萬平方。

  濟南城建集團火車站北廣場總工程師王通介紹說:“濟南火車站北廣場一體化工程由我們濟南城建集團進行結構主體施工,在2015年9月份的時候已經完成了主體施工這一塊。現在進行的是地下廣場裝飾部分,地面廣場進行綠化美觀。”

  記者在現場看到,北廣場共有三個下沉階梯。可以通過下沉階梯從地面廣場進入到地下一層,地下一層的主要功能就是商業功能還有餐飲功能。現在空調通風設施已經基本上建設完畢,但是店面還沒有開始裝修。旅客出站之后將有三種換乘選擇,第一種是地下一層的公交車,第二種是地下二層的出租車,第三種將是地下三層的私家車。

  王通告訴記者:“濟南火車站北廣場一體化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負一層的話是商業部分和公交車站,負二層的話是出租車停靠點,負三層是地下車庫,地下車庫面積約為四萬平方。”

  濟南火車站北廣場面積約4.2萬平方米,是僅次于泉城廣場的濟南第二大開放式廣場。地面共設置5個常規公交上落客點,2個始發公交落客點,以及18米的BRT島式站臺;地下提供7個公交上客位,北廣場投入使用后將極大改善目前火車站周邊停車難的問題。

  火車站北廣場何時才能投入使用,現場的施工人員稱還不確定。作為濟南重要的交通樞紐窗口,還承擔著濟南標志性建筑擔當,復不復建鐘樓也引起的網友的熱議。

  提起濟南,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趵突泉大明湖和千佛山這三大名勝,更多的外地人通過這些名勝與濟南結識,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濟南,卻曾有一處建筑,讓無數人為之魂牽夢縈,它甚至成為了濟南這座古老城市的地標性建筑,是由外地進入濟南所觀賞到的第一道風景,也由此成為讓濟南人倍感自豪的一點,它就是老濟南火車站和它的鐘樓。據史料記載,濟南老火車站建筑群由德國注明設計師赫爾曼·菲舍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主持修建,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日耳曼式建筑群落車站,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老火車站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要數鐘樓,而鐘樓上的大鐘也一度陪伴了濟南人80多年。

  據了解,11月18日,作為山東首家鐵路陳列館,膠濟鐵路陳列館開始試運營,濟南老火車站大鐘殘件也被首次正式展出。《圖說膠濟鐵路故事》記載,大鐘的時針重9斤,分針重12斤,全部為鑄鐵。值得注意的是,表盤顯示的時刻為8:05。

  相關新聞

  老工匠花3年用紅木雕復原老濟南火車站鐘樓

  金志明介紹:“鐘樓上的磚塊,一共是21行,完全按照老濟南火車站原型雕刻”。

  金志明今年64歲,是濟南黨家莊人,退休后,他用歷時2年10個月的時間,手工打造出老濟南火車站,再現當年老火車站的繁華景象。

  “記得有次展覽,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看到老火車站模型,激動地淚流滿面。他一邊撫摸,一邊含著淚說‘太像了,真的太像了!’”原來這位看到模型激動地流淚的老人,是“光著屁股在濟南老火車站邊上長大的”。

  金志明今年64歲,是濟南黨家莊人,退休后,他用歷時2年10個月的時間,手工打造出老濟南火車站,再現當年老火車站的繁華景象。

  “記得有次展覽,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看到老火車站模型,激動地淚流滿面。他一邊撫摸,一邊含著淚說‘太像了,真的太像了!’”原來這位看到模型激動地流淚的老人,是“光著屁股在濟南老火車站邊上長大的”。直到今天,金志明都沒想到自己制作的這件老濟南木雕模型,竟然能夠喚起那么多人關于老濟南火車站的記憶。

  上個世紀70年代,金志明那時才十七八歲,他對老濟南火車站的印象,可謂尤為深刻。不到二十歲的金志明,那時在老濟南火車站附近一家工廠當工人,那時候交通不便,金志明每天上下班只能乘坐火車,因此老濟南火車站成為金志明每天必去的地方。所以老濟南火車站對金志明來說,也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后來隨著工廠的發展壯大,在距離黨家莊不遠的地方開設了分廠,于是金志明就主動申請調離。讓金志明沒有想到的是,1992年,為擴大火車站站場,老濟南火車站被拆除,于是老濟南火車站成為所有老濟南人的記憶。“當時聽說老濟南火車站要拆除,還想著去拍點照片,因為那是窮也買不起相機,最后不了了之。”回想起老火車站拆除時沒能留下點兒影像資料,金志明后悔不已。

  2012年,金志明退休在家,做得一手好木工的他,卻一直不知道做點啥。后來,金志明與木雕世家楊家木鋪獨有木雕技藝傳承人楊崇華相識,在楊崇華的引導下,兩人決定用木雕打造老濟南火車站。于是金志明負責制作,楊崇華擔任起策劃與顧問,老濟南火車站木雕模型有了初步的設想。

  剛開始,沒有設計圖是擺在金志明面前的首要難題。金志明廣泛搜集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老濟南火車站的圖片資料,并結合自己對老火車站的記憶,漸漸通過圖紙還原老濟南火車站,形成最終的設計圖。

  “每天沒事就想著琢磨老濟南火車站模型到底怎么做,怎么樣才能還原它過去的繁華景象。”金志明告訴記者,為了潛心制作模型,他每天只喂喂家里養的雞鴨,就鉆進屋里潛心制作,有時在工作臺前一待就是大半天,其他事很少做。

  “最早制作老火車站模型,鐘樓是半面的,后來越看效果越不好,于是就推倒重新做。”金志明介紹,當時開始做模型的時候,只打算做一面,后來發現一面效果很不好,根本體現不出來老濟南火車站的原貌。于是再做了大半年后,金志明又從頭開始做。

  金志明制作的這件老濟南火車站模型,一共分為四部門,完全可以拆卸安裝。而且每一部分雕刻的都非常精細,房頂瓦片均勻有序,間隔5毫米。“鐘樓上的磚塊,一共是21行,完全按照老濟南火車站原型雕刻。”金志明介紹。老濟南火車站模型全部由紅木雕刻而成,光買紅木,金志明就花費了上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