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著風吹、靠周邊城市幫忙、怨地形地貌”, 21日,濟南市召開全市大氣污染和交通擁堵治理工作會議,濟南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忠林毫不客氣地用“等、靠、怨”來點出相關部門和負責人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會上,濟南分別印發治理交通擁堵和大氣污染十大措施,濟南將不再等靠怨,而是通過抓一個個的細節,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和交通狀況。

  21日下午5點半,濟南經十路迎來晚高峰。治霾治堵得雙管齊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周青先攝

  “治堵治霾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實際上,霧霾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人為現象”,王忠林表示,濟南的工業總量并不高,煤炭年消耗量只有1600萬噸左右,基本在全省也是最低的;人口713萬,汽車擁有量180萬輛,與南京800萬人口,250萬輛車相比并不算高,但是霧霾和擁堵依然很嚴重。

  會上,王忠林分析了原因,讓不少參會者有些坐不住。王忠林表示,現在存在一種等、靠、怨的觀念,就是想讓霧霾散,就要等刮風、等下雨,盼老天爺幫忙,認為等地鐵修好了,瓶頸路、斷頭路打通了,交通擁堵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靠就是靠周邊城市幫忙,認為只要周邊省市的霧霾問題治好了,我們就不用干了,空氣自然就好了;怨就是遇到問題總是怨天尤人,老是覺得霧霾是這里刮來的、那里吹來的。“既然都說濟南是個盆地,污染物不容易擴散,那外地的污染物是怎么刮進來的呢?其實絕大多數還是自己產生的。”王忠林表示,在交通擁堵的問題上,濟南相關部門和負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過度強調路網單一、交通出行方式單一和基礎設施薄弱等客觀原因,很少從思想上、主觀上找原因。

  “人為現象就需要人為解決”,王忠林表示,在治堵、治霾工作上需要勇于擔當,“治堵、治霾,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濟南需要克服等、靠、怨,認真扎實地治堵、治霾。

  一塊渣土會污千方空氣

  管理粗放得治

  濟南的PM10的貢獻率占36.1%,PM2.5占30.1%,兩項合計占66.2%,這兩項作為霾的主要成分,正是由道路保潔、渣土運輸、裸露土地、工礦企業露天堆放等管理粗放所造成的。

  每一次治霾的措施中,都會提到渣土車的整治,在這一次的措施中,仍然提到要嚴格實行渣土車出廠前沖洗、全密閉運輸、規范化處置、全過程監管。跑在路上的渣土車對空氣到底有多大的污染,讓其得到這么高的重視呢?對此,王忠林舉了個例子,據專家測算,如果一輛渣土車沒有篷蓋好而灑落一塊渣土,在經過車輛的反復碾壓之后再卷起到空中,可以污染幾百甚至上千立方米的空氣。

  足以見得這種看起來很細節的工作,對于濟南的空氣質量到底有多大的影響,而濟南在此次出臺的“雙十條”中,“細”也成為一大特點。

  修路要科學排工期

  錯時錯峰修盡量不堵路

  “治堵治霾在很多方面也是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的,治堵的同時也是治霾,治霾的同時也是治堵”,王忠林表示,一方面,路不堵了,汽車排放自然就少了,有利于治霾;另一方面,霾減少了,人們自然就愿意選擇步行、騎自行車、坐公交車等綠色出行方式,也有利于治堵。

  在治堵方面,王忠林表示,要優化警力配置,加大路面執勤力量,在重點時段固定警力現場疏導,最大限度地提高通行能力;要加強信號調整,精準地論證紅綠燈控制措施,能減少紅綠燈的要盡量減少紅綠燈;要盡量多劃單行道,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要鼓勵錯時錯峰出行,抓緊研究出臺錯時錯峰出行方案,進一步調控交通流量。“在路網不完善的時候不要等”。

  近期濟南的施工比較多,也是造成擁堵的一大因素,對此,王忠林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要科學排工期,能不堵盡量不堵,修路可以一半半、一段段地修,錯時、錯峰地修,盡量不要堵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 唐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