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圍繞“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這一社會最大關切,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健全全過程監管體系,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省。記者在會上采訪了三個來自農村基層的黨代會代表,他們用各自的親身感受,談了進行標準化生產的好處。有了標準化生產的產品,再加上持續完善的監管,到達市場上的自然就是讓人放心的消費品。

  “標準”有機化了的一斤韭菜賣到50元

  “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源頭抓起,才能消除農藥化肥這些不安全因素。”省黨代會代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上瓦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金成說。他認為,要想種出綠色優質農產品,光靠農民單打獨斗不行,得靠“合作社+農戶+基地”的路子抱團發力,一來規模化采購可以降低農資成本;二來統一管理,易于推廣標準化種植;三則有助于打造農產品的品牌,從而提高附加值。“要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讓農民有錢掙,看到種得越好掙得越多,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

  王金成說,為什么有些農民會施用大量化肥農藥?因為農產品附加值低,如果產量還上不去,農民就會賠本。

  事實上,如今的消費者越來越青睞綠色優質農產品,這樣的農產品在市場上能賣出高價。如果走綠色農業的路子,雖然不用化肥農藥可能一開始產量不如先前,但按高標準種出的農作物附加值高,最后算下來,農民增收非常明顯。“在上瓦泉村,一畝地如果種玉米、小麥,一年到頭只能掙幾百塊。現在我們搞有機蔬菜,一斤有機韭菜賣50塊錢,比普通韭菜高出十五倍。有機草莓也是普通草莓的5倍價格。一年下來,一個大棚能掙六七萬。”

  王金龍說,2009年,剛開始種有機蔬菜時,上瓦泉村一些農民傳統觀念沒有轉過彎來,怕產量低,價格還高,蔬菜瓜果賣不出去,沒有市場,不愿加入合作社。8年的實踐證明,綠色優質農產品只要打出品牌,不愁銷路。村民們通過土地流轉成為合作社的社員后,只需要根據標準好好種地,銷售、技術培訓和農資購買一系列瑣事都不需自己操心。如今,合作社社員從一開始的35戶變成了105戶,還帶動了其他村民提升種植水平。上瓦泉村是個以種植業為主的山村,以前是省級貧困村,2009年人均年收入兩千元;如今通過走有機蔬菜種植的路子還發展了鄉村旅游,2017年人均年入近兩萬元,“翻了十倍”。

  除了抓種植環節,要保證“舌尖上的安全”,管理、流通環節也不可忽視。王金龍提到,最理想的模式是直接從田間到餐桌。如今他們已實現二維碼可追溯,包裝箱上貼著農殘化驗單和二維碼,“誰種的、哪塊地種的,都可以查到。”

  “希望政府再多出一些扶持綠色有機農業的政策,多一些真金白銀的支持,比如以獎代補;多一些宣傳,讓更多農民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好處。另外,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讓農民們認識到食品安全法的嚴肅性。”王金龍說。(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廖雯穎)

  “標準”套袋了的一斤蘋果能多賣2元

  “在穆李村,鄉村旅游是發展的主業,而鄉村旅游少不了的就是果品的采摘,這讓我們更加重視果品的生產安全。”省黨代會代表、菏澤市牡丹區馬嶺崗鎮穆李村村支部書記李建林說,“因為保證果品的安全高質,才能吸引游客的前來,這是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

  李建林說,早在近20年前,他上任村支書之初,就看到了安全生產的重要性。他說,村里歷來有種植蘋果的傳統,但當時有些人還沒有安全生產的意識,而且種植的標準也不一樣。有的種出來的果子小,質量差,為了保證產量,有的還要噴灑農藥。

  李建林覺得,必須要重視果品的安全,才能讓村里的蘋果有銷路。“大家不會滿足于吃得上,而是在慢慢追求吃得好,吃得放心。”于是,在征求各方意見之后,李建林在村里決定推廣使用農家肥的種植技術,并且購買更加優質的種子,請果品技術人員到果園教授農民修剪、栽培的技術,通過技術和原材料,來保證果品的產量,從而替代有些農藥的噴灑。

  但當時也有一些果農觀望。因為投入技術和優質的原材料,意味著成本的增加,不用農藥了,產量也受到影響,他們對于產出的效益,心里還沒有底。“以蘋果套袋推廣來說,取消農藥噴灑后,使用蘋果套袋是為了減少蘋果的蟲害,但當時的蘋果套袋,一個需要9分錢,這對于很多果農是個非常大的投入成本。”

  于是,李建林找到一些家庭情況較好的果農,率先實驗果品套袋技術。到了收獲的季節,大多數果農的蘋果只賣3塊錢一斤,而這些“先行者”種出來的蘋果明顯比普通的蘋果個大,表面光滑,更重要的是安全無害,顧客拿起來就可以吃,在當時,就賣到了5塊一斤,而且一下子就賣出去了。

  這讓其他果農們“紅了眼”,進而跟隨者“先行者”一起,進行了標準化生產,種植了無公害蘋果。

  到了2007年,全村的蘋果在菏澤市已經“出了名”,穆李村借助蘋果的優勢,發展起了鄉村旅游。目前,除了蘋果,全村還發展起了黃金梨、西紅柿、木瓜等無公害果品的種植和采摘。“果品的采摘是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主業,游客在采摘時經常會邊摘邊吃,所以必須要保證果品的安全,才能讓游客放心。”

  現在,穆李村鄉村旅游產業越做越大,除了果品采摘,還增加了面塑文化、水上公園、農家樂等項目,2016年,實現村集體收入20萬元。保證了果品安全后,李建林也在著力不斷提高果品的質量,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比如在果園安裝了殺蟲燈等。

  “現在我們村的果農,都成了其他村的技術員,教給他們安全生產的標準,提高質量的技術標準。”他認為,保證果品的安全生產,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讓果農增加收益,看到了安全生產帶來的好處,就能促使農民愿意為安全生產投入。“比如我們計劃下一步推廣大棚種植,發展綠色果品,在供給安全綠色的果品同時,拉長采摘的產業鏈,建立果品加工點,讓果農持續增收。”(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瑋)

  申請養貂的“山東標準”

  省黨代會代表、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孫萬紅認為,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農產品標準化至關重要。

  十里社區是一個特種動物養殖的專業社區,主要養殖水貂、狐貍,水貂出欄量達到956萬只。

  “這些年來因為不是按照標準養殖,導致這個行業產生了一些問題,讓我們意識到了標準的重要性。”此次黨代會上提到要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推進“山東標準”建設,孫萬紅認為,“山東標準”對農業而言同樣重要。

  他以水貂養殖為例說,一段時間以來,水貂質量上不去,因為水貂養殖個人有個人的想法,沒有按照嚴格標準養殖,尤其在廢棄物的排放,胴體處理等方面情況紛繁復雜,帶來許多問題。

  2013年和吉林農業大學合作后,制定了養殖水貂的企業標準。但目前國內在這方面尚無統一標準,而山東省的水貂養殖占全國的80%以上,其中諸城的養殖量就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我們擔負重任,亟需申請一個標準,通過行業自律、政府依法執政來執行”。

  孫萬紅介紹,目前正在籌劃申請山東省的地方標準,“回去以后爭取最短的時間上報”,同時有關行業標準也已向農業部畜牧司上報,目前正在審核中。他認為,一旦按照標準養殖、種植,農業生產中的許多問題會慢慢得到解決,其中自然包括農業產品的安全問題。(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