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4歲的平度村民譚巖,結婚20年來,精心照料著癱瘓的公公;為了方便照顧丈夫癱瘓的奶奶,和老人同住一炕直到老人去世。“看看人家是怎么善待老人的,看看人家是怎么維系家庭和諧的。”她的孝心感動著村里街坊四鄰,人人都以她為孝老敬親的標桿。

公公癱瘓,兒媳承擔起照顧重擔
日前,走進譚巖的家中,不算大的庭院里干凈整潔,映入眼簾的是打理得井井有條的葡萄架懸置于窗戶一側。進入到屋內,譚巖正在給公公做他最愛吃的西胡炒雞蛋,香味彌漫整個廚房,“屋子簡陋,別嫌棄,你們先進去坐,等我把飯做好!”譚巖招呼道。今年44歲的譚巖臉上曬得黢黑,但始終洋溢著樂觀的笑容。最東邊的房間里,癱瘓的公公梁田佐躺在譚巖為他鋪置的專用床上。
自1997年嫁入梁家后,20年來譚巖夜以繼日地照顧公公也整整20年了。30年前,梁田佐因遭遇車禍,大腦嚴重受損,除了肢體尚能活動外,智力程度已經退回到三五歲的水平,精神狀態陰晴不定,時常瘋狂地耍脾氣,謾罵、打人、摔東西。譚巖結婚第二年,婆婆查出患有乳腺癌,花去了家里大半積蓄。自那以后,婆婆不能干重活,還要始終保持心情愉快。于是,整個家庭的擔子理所當然地落在了梁德義和譚巖身上。“選擇了他就意味著選擇承擔,承擔就是一起經受所有苦難,照顧患難的公婆是責任,更是良知。”譚巖說,從結婚踏入梁家大門那一刻起,她毅然決然挑起了照顧公婆的重擔。
守在身邊7天寸步不離
因為公公幾乎不能自理,于是譚巖包辦了給他洗頭、洗腳、刮胡子、剪頭發、按摩身體等所有日常瑣事。家里的一日三餐都由譚巖一人主刀,而一頓飯卻要耗費兩倍的精力,因為他要專門給公公做他愛吃的、便于消化的食物。為了讓公公的身體保持清爽,冬天給他洗澡擔心著涼,譚巖就用濕毛巾隔兩天給他擦拭一次全身,20年來從未起過褥瘡。
前幾天,公公洗完澡后受了涼感冒,打了7天點滴,整整一個周譚巖幾乎寸步不離,并且要時刻給他把住胳膊,生怕動鼓了針頭。“那7天真的是身心俱疲,他一耍小脾氣就會亂動,硬要拔針,指著你罵個不停。我只能忍著,一刻不敢離身,緊握著他的手,給他水果吃,哄他開心,比孩子還要難伺候。”譚巖語氣中嗔怒卻又夾雜著憐愛。
冬天的時候,公公體質差怕寒,長期使用電褥子會引起健康障礙,于是譚巖特意為他買了一個小太陽安裝在他的床頭,一天24小時“開機”,無關停狀態。一個月下來,僅電費就要600多元,一家人一個月生活費也不過于此,但是她執意保留這筆必要開銷,她說,“對自己吝嗇也不能對父母吝嗇,那是不敬和不孝。”
方便照顧和奶奶住一炕
丈夫梁德義的奶奶,自2008年開始癱瘓在床。三叔心疼譚巖瘦弱的肩膀無法負擔過重的贍養壓力,和家人商量決定將老母親送往養老院。當譚巖得知后堅決反對,執意把奶奶留在身邊,“養老院再好也比不上家里,照顧一個人也是照顧,照顧一群人也累不垮,我喜歡家人在一起的感覺。”譚巖說。
為方便看護,譚巖一直和奶奶同炕,衣食起居打點地井井有條,利利索索。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逢人便夸譚巖孝順懂事。2012年的一天,奶奶感覺自己已遲暮,竭力要求自己一個人去東屋住,說想圖個清靜。譚巖不許,“都生活在一起多少年了,就算走也要在我身邊,舒舒服服的走。”直到2013年奶奶98歲去世時,譚巖一直和奶奶住在一起。
譚巖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婆家這邊,然而娘家的情況也不容樂觀。2016年,譚巖的母親勞作時大腿摔傷,動了手術,生活尚且不能自理。因為婆家的情況使譚巖無法脫身,她只能每個周抽出一天的時間回家幫襯一下,她覺得愧對于母親,每次回去都會帶很多水果,而母親卻婉拒道,“以后別亂花錢了,攢下錢好好照顧你公公。”
村民以她為標桿
實際上,平時生活中譚巖并不是沒有委屈。丈夫梁德義是鎮防火隊成員兼紅白喜事會會長,平日無暇顧及家庭,加之他又是個熱心腸,鄰里澆花種地需要幫忙他都義不容辭,只是對家庭少了些經營,對妻子少了份柔情。在外面勞累了一天回到家,他時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急躁脾氣,將情緒發泄到妻子身上,而譚巖理解他工作的不易,不忍和他爭執,常常會被氣哭在被窩里。
是什么支撐著譚巖在苦難中堅持下?她說,“當你抱怨沒有鞋的時候,還有人沒有腳。我沒有覺得自己有多么苦,只要親人活著,就是最大的樂。當初醫生說我公公活不過60歲,而現在他71了,這就是我付出的價值,這意味著奇跡是可以創造的。”20年風雨,譚巖用愛和奉獻締造了奇跡。
“提起譚巖,誰家不是豎大拇指,村里老人們教育兒媳婦都說,你跟人家譚巖學學。”村支部書記梁棟說,這么多年,譚巖的所作所為村里人都看在眼里,贊在嘴邊,人人都拿譚巖做標桿。“看看人家是怎么善待老人的,看看人家是怎么維系家庭和諧的。”每當有村民發生家庭矛盾時,鄰里街坊勸和時都會說起這句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祖鋒 通訊員 陳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