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天津全運會群眾比賽舞龍項目預賽,在重慶市銅梁落下帷幕,以臨沂大學舞龍舞獅專業為班底的山東代表隊,同決賽圈擦肩而過。作為舞龍隊一員,大四學生于成啟將在賽后告別母校。盡管有遺憾,也有不甘,但過去兩個月的奮戰,已經根植在了于成啟的記憶中,難以磨滅。

雖然山東舞龍隊沒能進去最后的全運會決賽圈,但是這群熱愛舞龍項目的年輕人為此努力過就不后悔。
作為龍的傳人,中華民族的各種傳統習俗中,龍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體育當中,賽龍舟、舞龍也都由此而來。舞龍俗稱玩龍燈,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要用舞龍的方式來慶祝。作為民俗體育活動,在農民運動會、民俗體育運動會上,舞龍是常設項目。天津全運會上,舞龍再進一步,成為群眾比賽的項目之一。
臨沂大學是我省最早開展舞龍項目的高校之一,學校開設有舞龍舞獅校選課,也是體育學院一些專業的必修課。2013年臨沂大學成立了龍獅隊,如今固定隊員有70余人,2015年7月舉行的山東省武術大會上,臨沂大學斬獲舞龍項目的一等獎,還在開幕式上進行了表演,山東全運舞龍隊也正是在龍獅隊基礎上組建而來。
在3月份接到上全運的任務后,臨沂大學迅速準備組隊,主教練徐啟龍按照規程要求,進行動作編排,并從臨沂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龍燈扛閣中汲取了部分創作靈感,隨后馬不停蹄地帶領隊員們投入到緊張的備戰中。
大四學生于成啟作為隊伍一員,也開始迅速進入角色。從大一到大四,于成啟一直是校龍獅隊成員,在舞龍這項非常講究配合、默契的項目中,作為龍頭的老隊員于成啟,地位不可或缺,“舞龍是一個講究配合的集體項目,每個位置的分工不同,龍珠、龍頭、龍尾等相互信任才能共同完成。如果一個隊員離隊的話,可能這條龍就得重新來練。”
而此時的于成啟,內心卻有些糾結,因為馬上就要畢業,要找工作,還要考教師資格證,一堆事兒都還在等他處理。關鍵時刻,于成啟沒有猶豫,要工作,更要沖擊全運舞臺,“每天上下午我們都要練四遍,整套動作練下來之后還要把重點的、有難度的動作多重復幾遍。”于成啟直言,為了練體能,他和隊員們還得在操場多跑上幾圈,每次訓練完都是大汗淋漓。
除了汗水,備戰當中還有傷病,甚至流血。在一次訓練中,龍身三號位置的韓民哲,被打碎的眼鏡片扎到了眼眶,當場流血不止,不過取出碎片包扎后沒兩天,他又回到了隊中。整個備戰,隊員們練壞了三條龍,像竹竿等物件損壞更加司空見慣。
盡管最終沒能如愿,“但熱愛過、堅持過,也算為大學生活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吧。”韓民哲坦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