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團在手心隨意搓揉,用幾把塑刀靈巧地在上面刻畫,短短幾分鐘,小豬吃西瓜、白兔吃蘿卜、老鼠吃玉米,還有八仙過海、西游記等各式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躍然指尖,造型憨態可掬,顏色豐富多彩……
在陽谷縣阿城鎮阿西村有這樣一位農家婦女,做面塑已有30多年,別人是“妙筆生花”,她是“妙手造面”,一個個面團在他的手里經過拿捏和玩轉,就好似被賦予了新的生機。劉敏說,她要將面塑做到終生,一直做到不能做為止,不管有沒有錢賺。
八歲就與面塑結緣
1975年,劉敏出生于陽谷縣七級鎮辛莊村一個小鄉村,八歲時,就跟著爺爺拉著糖稀車子走街串巷換糖稀、捏面人。每到逢年過節,為圖吉利,長輩們常把饅頭做成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形象。劉敏說:“我母親捏出來的面人像極了,蒸出來好吃又好看。”那時劉敏最開心的事就是拿著這些香噴噴的面人在小朋友們面前炫耀。后來,劉敏跟著爺爺和母親學著做面塑,大概是天生與這門藝術有緣,不起眼的面團在她手里變成了生動活潑的動物、人物形象。時間一久,村子里就傳開了,說老劉家的孩子手特巧……
看劉敏現場做面塑,給人一種駕輕就熟的感覺,但她卻說,這“簡單”之中包含了她多年的心血。過去,在農村,面粉還比較金貴,家里人根本不舍得她經常做面塑,于是她就用泥巴代替面粉,比照書本上的一些動物、人物造型捏,之后再在捏出的面塑上涂上染料。劉敏說,做面塑最主要的是要配好面料,如果面料配不合理就容易干裂變形,還不易保存。為了解決這一辦法,她著實下了很大工夫,先后用各種不同比例的配料做成面塑試驗了一次又一次,失敗了再試,直至成功為止。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敏從媒體上看到河南鄭州面塑大師賈武崗的事跡后,心里十分羨慕,慕名前去鄭州找賈武崗老師拜師學藝,她虛心好學的精神感動了賈武崗老師,賈老師把自己的看家本領全部傳授給她。在名師指點下,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劉敏的面塑作品在制作速度和精度上有了質的飛躍,很多作品也應邀參加省、市及全國展覽并獲得多項大獎。
潛心研究練就絕活
在劉敏家里,她一邊做面塑,一邊向記者介紹制作過程。劉敏說,面塑用的面是糯米粉和白面摻和而成,并加適量的蜂蜜、甘油等,這樣不容易腐裂,然后經過揉勻、調色,制成各種彩色的面。
面人一般先從頭捏起,用行話說是“開臉”,然后再塑造身體,同時給不同的人物“穿”上不同的衣服,這樣,整個面人就完成了。使用的工具極其簡單,主要是撥子、梳子和剪子這些日常的工具,有時還要采用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來制作人物的胡須、頭發、冠頂之類,增加面人的生動性。“工具越少越好,手是最好的工具。”劉敏說。
劉敏說,捏塑人物時,特別注重人物的氣韻和神情。她認為一件好的作品神似高于形似,形只不過是人物的外在描寫,而神似則是對內在精神、性格的把握。她說,面塑因為其原料的原因,講究的是小巧玲瓏,細微處見真功夫,在人物創作上,要求五官表情逼真,透著人物的思想感情,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動作表情,都要體現人物的“神”,使整個人物富有生命力。
30多年的面塑創作過程也是劉敏不斷研究、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她說,面塑顧名思義是用面粉制成的,時間長了就容易長毛或被蟲咬,這是每個面塑藝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為此,她在賈武崗老師指點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研究,在面里又增加了很多材料,使面塑不裂、不生蟲、不長毛,她捏制的許多作品都保存十幾年了,無論形象還是色彩,現在依然生動如初。
在傳承推廣中發展
劉敏告訴記者說,雖然她現在捏面塑捏出了名堂,但這并未給她帶來多少“效益”。她說:“年輕的時候,丈夫常說我不務正業,掙錢不多,面粉浪費了不少,孩子也怨我,說我整天弘揚民族藝術,可什么時候能弘揚出經濟效益來啊?每次聽到這些話,我都不吭聲,誰讓咱喜歡上這個呢?喜歡就得放棄點兒什么,有得就有失。”
從事面塑幾十年來,她的面塑技藝在不斷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可和贊賞,其作品也多次參加展覽獲獎。除此之外,一些好的作品她都細心保存著,尤其是一些極好的作品,別人出再高的價也不賣。前幾年,有人出高價想要買她的“八仙過海”,被她婉言拒絕了。劉敏說,這些精品是她精心創作出來的,有著很深的感情,不舍得賣。最重要的是,這些代表著我們不可丟失的民間藝術,她要把這些好的作品留著用作展示,當做孩子們的民間手工藝教材。
面塑這項民間藝術需要后繼有人,如果沒有好的作品吸引,這項民間藝術會慢慢失傳。“現在會做面塑的人已經不多了,如果沒人傳承這門手藝,將來就可能失傳。所以我想從娃娃教起,萬一遇到好苗子,我可以重點培養一下,現在我已教出了3個徒弟,他們能夠獨立創作。”劉敏說,現在她一有空,就到村中心幼兒園里教小朋友學面塑,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培養出更多面塑傳承人。記者 布雙起 本報通訊員 陳清林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