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子路 畢華明 報道 韋昌進(前排中間)為某兵種訓練基地官兵作事跡報告。
□ 本報記者 李子路 本報通訊員 商自波
“敵人的炸彈落到貓耳洞口,我突然感覺左眼像被一根細針猛扎了一下。我隨手一捂,鮮血從指縫流出,再一摸像是摸到了一個小肉團子,扯了一下,感到頭痛欲裂。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是自己的眼球被彈片打出來了……”現任山東省棗莊軍分區政治委員的韋昌進,一邊用手比劃,一邊講述自己在邊境自衛防御作戰中負傷的情景。
32年前發生的這驚心一幕,韋昌進仍能回憶起每一個細節。32年后,站在記者面前的是一位帶著眼鏡、清秀儒雅的人,使人很難將其與一位曾做出豪邁壯舉的解放軍戰士聯系在一起。
32年間,時代進步了、環境改變了、工作調整了,但韋昌進血性猶在、本色不變,感動和影響著廣大戰友。他說:“我要永遠做一枚出膛的炮彈,組織指到哪兒我就打到哪兒,不斷發出光和亮。”
“我就一個念頭,人在陣地在”
電影《英雄兒女》里的主人公——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王成,是一個時代的英雄形象。面對敵人,他拿起報話機高喊“向我開炮”的畫面,讓無數觀眾熱血沸騰。32年前,還有4個月才滿20周歲的韋昌進,在血與火的衛國戰場上,毅然作出了與英雄王成同樣的選擇。
1985年7月19日,在云南邊陲,邊境自衛防御戰正打得激烈。敵人以2個營加強1個連的兵力,向韋昌進所在排堅守的無名高地發起猛攻。
凌晨5點多,空中傳來一陣陣炮彈刺耳的呼嘯聲,爆炸聲未落,敵人又撲了上來,韋昌進迅速沖出貓耳洞。這時,他感到右鎖骨和左大臂有一股熱乎乎的液體直往下淌。他顧不上包扎傷口,和戰友一起成功打退了敵人的這波進攻。
就在他剛撤到貓耳洞口時,敵人的炮彈又接踵而至。韋昌進的左眼眼球被彈片打出,汗水混雜著鮮血,濕透了頭發和臉頰。他說,“我下意識地用手托起眼球,往眼窩里一塞,拉起受傷戰友就往洞里跑。”這時,韋昌進的右胸也被擊中,右臀部也被削去了一塊肉。
韋昌進疼得昏了過去,過了好長時間才被爆炸聲震醒。他艱難地爬到洞口,一邊觀察敵情,一邊向后方報告。通過他的情報傳遞,我軍一連打退敵人8次連排規模的反撲。
戰斗進行到下午,戰友吳冬梅、張澤群已經壯烈犧牲,班長成玉山和戰友苗廷榮身負重傷,增援隊伍一時上不來,自己還在不斷流血、呼吸困難……面對這些不利情況,韋昌進說:“我當時就一個念頭——人在陣地就要在!”
敵人又撲了上來,情況危急,韋昌進迅速拿起報話機,對排長大聲喊:“排長,敵人上來了,就在哨所周圍。為了祖國、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啊!”
“小韋——昌進——那你呢?”排長說。
“我的命和陣地相比不值一提,不要管我,快啊,向我開炮!”韋昌進用盡力氣喊道。
幾分鐘后,炮彈驟雨般砸向陣地,貓耳洞里彌漫著濃濃的硝煙味。敵人被打敗,陣地保住了。萬幸的是,炮彈像長了眼睛,避開了韋昌進所在的貓耳洞。
“當時見到昌進,他滿身是血、血肉模糊。”戰友李書水清楚地記著,當天晚上找到韋昌進時,他斷斷續續地說,“不要管我,保住陣地——你放心吧,我傷得輕——他傷得重,先救戰友。”
“要知道,在戰場上,這些話可不是隨便說說,那可是命!
在那種艱苦環境下,時間就是生命,早搶救五分鐘,就有生的希望。”李書水激動地說,“我到現在也不理解,為什么他當時能說出這種話,我將記它一輩子。”
“傷好以后,請批準我重返戰場”
因為在邊境自衛防御戰中表現突出,韋昌進榮立一等功,并在1986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被人們譽為“20世紀80年代活著的王成”。
光鮮的背后,往往是鮮為人知的痛苦。這一仗下來,韋昌進全身一共22處傷口,由于傷勢過重,他在醫院昏迷了7天7夜才蘇醒過來。
遠離了戰爭的硝煙,躺在病床上的韋昌進時常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左眼沒有了,右眼稍有感染就有可能失明。”韋昌進說,“我是家里的‘臺柱子’,現在殘疾了,以后誰來照顧母親和3個未成年的妹妹?想到這些我就很難過,有時候也會掉眼淚。”
但韋昌進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兵。部隊領導問他對組織有什么要求,他只短短回答了兩句話:“我的傷好以后,請領導批準我重返戰場。打完仗我申請繼續留在部隊,干什么都行。”
住院期間,忍受病痛折磨的韋昌進不忘給其他負傷戰友加油鼓勁。一次,韋昌進的退伍戰友寄來一封信,他情不自禁地念給其他負傷戰友聽:“昌進,我的好戰友、好兄弟,我在報紙上看到你的事跡后,一連幾天,激動得徹夜難眠。我為有你這樣的好戰友、好兄弟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我恨不能飛到南疆邊陲,接過你手中的槍,像你那樣去戰斗、去沖殺。昌進,我的好戰友、好兄弟,從你身上,我感受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看到了人生的真正價值……”
戰友之間的生死交情,韋昌進看得最重。和他同期參戰的戰友張延景在戰斗中不幸犧牲,韋昌進多方打聽,到了張延景家,緊緊握著張延景父親的手說,“從今往后,我就是你們的兒子,有什么事盡管和我說。”臨走時,留下400元錢和電話號碼。從那以后,逢年過節,他都打電話問候或前去看望,最近一次看望老人,韋昌進又悄悄留下1000元。
“每年都有許多老戰友到我們家做客,老韋都是拿出家里最好的東西招待戰友,臨走了還負責買好車票送送人家。我們家就是戰友的家,我家的餐廳就像部隊食堂一樣。”韋昌進的妻子王萍說。
“決不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1985年,山東大學的8位女學生,一針一線繡制了一面“八顆紅心向紅星”的錦旗,寄往南疆前線,在全國引發了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談起這件事,作為親歷者的韋昌進至今仍激動不已。他說,“這么多年,組織一直關心我,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從那以后,傳播戰斗精神,開展國防教育,就成了韋昌進的執著追求。
在院校當教員期間,韋昌進每年都給新學員作報告,帶出的學員個個都像“小老虎”。調任蓬萊市人武部政委后,他把宣講地點搬到了廠礦企業、漁船碼頭、田間地頭。在泰安軍分區任副政委后,他組織成立英模人物宣講團,每天伏案修改演講稿,力求講得生動感人、入腦入心。
雖然經常暴露在閃光燈下,但采訪中大家對韋昌進評價最多的詞卻是“低調”。
韋昌進對家人很少提及自己的事跡。女兒韋舒怡回憶,“我小時候,爸爸很少講打仗的事,大了以后我從網上搜到他的事跡,就再沒問過他,怕他想起來傷心,和爸爸好像達成了一種‘默契’。”
戰友孫朋賓說:“俗話說‘肩膀不平靠邊站’,韋昌進獲得了這么多榮譽,但他居功不自傲,從來沒有那種‘我是英雄,誰也管不了我’的心態,做人很謙遜,待人很隨和,沒有讓我感到和他‘肩膀不平’的感覺。”
入伍以來,韋昌進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1991年被國家和軍隊表彰為“全國自強模范”,1996年被評為濟南市“榮譽市民”,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后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范人物”。
但他對名利看得很淡。剛被評為“戰斗英雄”時,家鄉政府想改善一下韋昌進家的住房條件,被他嚴詞拒絕。妻子王萍說:“老韋的一副眼鏡已經戴了快10年了,除了軍裝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幾次想給他買,他都說舊衣服還能穿。”
走上領導崗位后,找韋昌進辦事的人多了起來,但他堅持嚴格要求自己,不拿別人好處,不給開后門。一位一起參戰的老領導因為親戚當兵的事找韋昌進“關照一下”,結果他直接登門向老領導說:“我們都知道,身體不合格,怎么上戰場?再說,我讓他當了兵,老百姓會怎么說我們?”老領導被說動了,拍著韋昌進的肩膀直夸“還是當年那個好樣的”。
韋昌進牽頭組織濟南警備區8個專項清理整治,正是他“不好說話”、堅持原則的本色,使清理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共清理了不合格住房60多套,糾治房地產租賃項目23個,整改超標辦公用房24間。
韋昌進常說,“無論在什么崗位,都要保持沖鋒陷陣的戰斗姿態,肩扛責任和使命干工作,不愧對組織、不愧對榮譽、不愧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