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7月31日訊 (山東商報 文/ 記者于蓓蕾通訊員蘇晗圖/記者潘炳)這個夏天,曾經身為老工業區的天橋區華麗變身:街頭的私搭亂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遍植的“青草綠樹”;坑洼不平的老街,也變得平整通暢。擾民的燒烤取締了,老舊小區變靚了,違建變成花園……這背后,是眾多天橋人頂高溫灑汗水,晝夜奮戰,努力做好每一處最細微瑣碎的工作。他們忙碌的身影使人感動,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使天橋越變越美好。  

從小清河到黃河周邊,有更多的高樓正在崛起從小清河到黃河周邊,有更多的高樓正在崛起

  拆違拆臨動真格 “揮錘自拆”做榜樣

  天橋區拆違拆臨面積大、數量多、任務重,其中的北繞城高速(濟廣高速)天橋段全長5公里,曾經,這里有50多處違建,不僅是天橋區的違建重災區,甚至是濟南的違建重災區。今年1月份,天橋區對北繞城高速橋下違建提前10天完成拆除,拆除面積近21萬平方米,創造了“天橋速度”。

  在“拆違拆臨”具體工作中,天橋區堅持做到文明執法,依法拆除,先期下達限拆通知書和有關公告;對自拆有困難的,組織人員設備幫助拆遷,贏得了業戶和群眾的理解支持,在規定的時間節點順利地完成了既定的“拆違拆臨”任務。

  該區按照“先政府后個人,先黨員干部后群眾”的原則,3月1日上午,堤口路街道首先將拆違大錘砸向自有的12間門頭房; 北村街道辦事處和無影山辦事處也率先分別拆除了自家存在了20多年的畢家洼市場和紅橋市場,不坐等觀望拖后腿。

  截至7月24日,全區共拆除各類違法違章建設3727處,拆除面積共計382.56萬平方米。

  對違規廣告特別是樓頂廣告進行集中拆除。截至7月24日,共拆除各類違法戶外廣告2268塊,面積14.9萬平方米。

  區領導帶頭當“路長” 已整治123條道路

  早在今年3月,記者就從天橋區環境綜合整治年活動動員大會上獲悉,針對環境衛生“臟亂差”問題,該區在城區30條主次干道建立路長制城市治理工作新模式,實行由區級領導擔任路長、街道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副路長制度,對其他63條主次干道、支路設置了責任部門,并組成督查組,不定期對各條道路整治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實地督查考核,對各街道、部門的考核結果每月一排名,每月一公布。

  在5個月的時間內,天橋區市政工程管理局已完成歷山路、歷山北路、小清河路、無影山中路等60余條道路的坑槽銑刨修補養護。對破損嚴重的標山北路、天橋東西輔道、堤口路東段、啟盛街等20余條道路的整體瀝青砼蓋被任務,累計整體蓋被100多萬平方米。

  截至目前,天橋區已投資5000余萬元完成123條道路的養護整治工作。

  街頭遍布“天橋綠” 二環北路成“玉帶”

  昔日因私搭亂建廣受詬病的北繞城高架橋下,錯落有致的綠色景觀代替了“臟亂差”。近日,記者來到濟濼路,遠遠就看到從北繞城高架橋下通道兩側設置的景觀石,橋下放眼望去已是一片翠綠,像一個綠意盎然的公園。

  處于無影山路和無影山中路交叉口的一個小無名泉,天橋區在這里新規劃了一個公園——小無影潭公園,綠化面積1.08萬平,未來將建成公園向居民免費開放。近日記者看到,這里已經栽上了大量綠植。

  截至目前,該區“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工作成績斐然,已完成新趙路三角地、青年居易西門南、濟齊路金色陽光花園西門、天橋區檢察院西鄰、生產路南頭高架橋下、標山路小吃一條街等46處2.6萬平方米建綠透綠任務。

  近日記者來到火車東站廣場,看到廣場內的全部基礎、公益設施都進行了更換和提升,廣場鋪裝簡潔大方,噴泉風姿搖曳。天橋區從地下管線建設、臨時建筑拆除、地面路面鋪設、配套設施完善等7大方面,全面推進東站廣場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累計投資1240萬元。

  同時,天橋區環衛管護中心共清理垃圾死角3807處,并在17條主次道路安裝新型果皮箱600余個,社區內投放垃圾桶3000余個。

  “封殺”露天燒烤 提升農貿市場環境

  今年5月15日,天橋區成立了城管、工商、食藥、環保等部門組成的“打擊露天燒烤辦公室”(打烤辦),以“禁燒圈”為范圍,對所有業戶按照“四不一有”(即不占道、不露天、不擾民、不污染、安裝油煙凈化設備)的要求,采取“收、罰、關”等嚴厲措施。6月份天橋區獲得了全市第一名;7月份連續考核“零扣分”。

  6月5日,根據天橋區委、天橋區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城管、食藥、公安、辦事處等部門集中行動,正式取締已存在19年的師范路夜市,真正還路于民。截至目前,在師范路夜市持續值守30余天;出動執法車輛90余車次;巡查執法1000余人次;取締夜市經營業戶400余戶。

  同時,該區對全區綠地農貿市場、堤口果品市場、鄰里農貿市場、牛羊肉市場、無影山農貿市場、金牛農貿市場等13個農貿市場進行綜合整治。截至目前,共檢查無照經營21戶。

  市民爭當志愿者 創城更加“接地氣”

  自4月28日全市創城工作動員誓師大會召開后,成立區創城工作指揮部統籌指揮全區創城工作,建立區級領導包掛街道、副區長包掛項目的工作機制,召開推進會、培訓會、問題分析會、督導組工作會共計23次。

  記者日前了解到,該區引導更多市民加入創城隊伍,深入社區一線,將文明理念和文明新風尚帶到社區和更多群眾身邊,使得全區創城工作不斷推進。讓“文明”融入每個社區,更加“接地氣”。

  全面啟動機關干部下社區、下基層活動。組織全區各級文明單位,特別是省級以上文明單位與所有上報實地考察測評點中的城區所屬街道、城市社區進行包掛共建,文明單位與共建街道、社區簽訂幫扶協議,協助做好維護公共設施、志愿服務、入戶宣傳等工作。

  成立市民巡訪監督團,當好監督員、宣傳員、聯絡員和大參謀四種角色,充分發揮查找問題、反映民意、建言獻策、監督評議的作用,積極參與城市管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突出群眾主體地位,招募文明交通志愿者及引導員共計204名,安排文明單位志愿者早晚高峰時段堅持在主要交通路口執勤,加大對全區各交通路口的文明引導力度。配合市文明辦組織實施“市民拍客團”“市民巡訪團”等創建活動,激發群眾理解、支持、參與創建活動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