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街頭出現一種“共享馬扎”,不需要注冊和押金,掃碼即可使用。據介紹,“共享馬扎”已經在一些人流聚集的地方實驗性投放,聲稱意在“解決人們最后10分鐘的等待時間。看上去,這又是一項便民的“共享”之舉,但有些人卻不這么認為。
從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到共享廚房、共享運動倉,甚至是共享睡眠倉,不斷刷新著人們對于“共享”可能的認知,“共享”也成為人們心中新的經濟模式。
小馬扎這個共享家族的“新成員”一亮相,有人點贊有人吐槽。點贊者表示“非常方便,坐著等很舒服”,吐槽者多認為 “還掃什么碼,直接坐上去就是共享”,“投放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給出行者填堵”。拋開這些爭論,單看“共享馬扎”本身。報道稱,馬扎布面上印有一個二維碼,掃碼即進入一家公司的微信公號,還有幾個其他項目的介紹和推廣。網民評論稱,“共享馬扎”的本質就是把馬扎作為一個載體,實現推廣和廣告。不過也有意見認為,你提供便利,我提供瀏覽,各取所需,沒有什么不好。
爭議的背后,凸顯出公眾對層出不窮的“共享經濟”憂慮的事實。
共享經濟,因公開便捷和分享福利而風行。近一年中,一大波共享經濟產品蜂擁而至,曇花一現。其中不乏有志于探索新商業模式的公司。但很多情況下,“共享經濟”成為了炒作營銷蹭熱點的“順風車”。
“共享經濟的實質是充分利用閑置資源,盤活存量經濟,進而避免新的資源開掘。”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范永茂指出,“目前中國城市中很多共享物品,雖然用的是‘共享’概念,但往往需要新資源和新投入,而不是已有資源的再利用。”
共享經濟這塊蛋糕很誘人,作為一種更有效率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未來的發展更值得期待。但與此同時,也需要警惕資本熱捧和營銷炒作導致的資源浪費。專家認為,目前市場上共享概念野蠻生長,使創新經濟蒙羞;大量資本流向“偽共享”項目,追求短期利益。共享經濟一詞被濫用了,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共享正迅速與初衷背道而馳。
這也正是不少網民擔憂之所在,泛濫的“共享”是否會吞噬自然資源、公共空間,以及社會財富。打著共享旗號實為短期賺投資人錢或者商業炒作的“共享經濟”,留下的究竟是便捷還是垃圾?別讓“共享”變成“浪費”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