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行列的中國,“如何養老”是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城鎮經濟水平相對較高,各項養老設施、社會保障相對完善,在青島就有“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為城鎮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也是一種積極有益的養老模式探索。但是這樣的養老模式在城鎮可以實現,農村呢?

  山東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與其它省市不同的是,全山東的老年人口中,城鎮人口占42.3%,鄉村人口占57.7%,與全國相比,城鎮老年人口低了9.7個百分點。

  這也就意味著,山東與全國相比,更多的老人是居住在鄉村里,那么在農村,養老要怎樣進行呢?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呂藝鎮提供了一個樣本。

  山東濱州博興縣呂藝鎮老年公寓:住宿水電全免 每天只花5塊錢

  住宿、水電、物業……等等全都不花錢,還有醫生,照顧得非常好,頂多每天花上五塊錢的飯錢,這就是山東濱州博興縣呂藝鎮老年公寓,現在老年公寓中已經住了近一千人,入住的門檻就只有一條:70歲以上的老年人。

  那么這件事靠譜嗎?可持續嗎?可復制嗎?是靠什么支撐的呢?

  兩年前,呂藝鎮正寨村村民趙建華與老伴馬紀紅從正寨村的老宅子搬到鎮上的老年公寓來,他倆沒有用過暖氣,怕這邊冷,就把家里的厚被子都帶了過來,后來因為用不上要扔掉,兩人還發生了爭吵。

  趙建華說,當時帶過來的還有篦子、蓋墊、風箱、鐵鍋……后來發現都用不上,全扔了,因為這里什么都有,帶來了沒有用處。

  拉了一輩子風箱,來這兒打飯就行,饅頭三毛五,雞肉三塊五,茄子一塊五,吃飯幾乎是唯一花錢的地方。住宿免費,家電家具都已配齊,至今呂藝鎮已經有11個村980位老人拎包入住這個老年公寓,至于入住條件只有一個:年滿70歲的村民。

  趙建華說,種地給一萬五、給兩萬也不種了,劃不來,在這里有100塊的老年金,地錢有2600,水錢、物業費都給打上,弄上撲克來就行。

  趙建華所說的“地錢”是指土地流轉費,搬進老年公寓之前,老人們的農田流轉給了當地的一家企業,根據小麥國家指導價每斤一塊一毛八,按每畝產出800斤小麥算,老兩口每年每人可以拿到2600塊錢。

  高齡獨居老人:回家悶得慌 這里舒服

  沒有田地需要操心,老年公寓里的老人們生活基本上圍繞一個字:玩。雖然廣場舞、下象棋、搓麻將這些活動96歲高齡的老人許愛蓮都參與不上,但是跟她一樣90歲以上高齡的老人在老年公寓里大約有30位,大多是獨居老人,孩子們常年不在家。她住進老年公寓后,保留著住在鄉下時不關門的習慣,也與經常串門的兩位93歲、94歲的老人玩成了閨蜜。

  這些高齡老人都被安排在老年公寓的一層,每天有護理員給他們打飯、整理房間、陪她們聊天。

  記者問起許愛蓮老人,你自己住一個屋不悶得慌嗎?老人回答,不,回老家才悶得慌,待一天就得回來,在這里舒服。

  從不安到主動選擇:老百姓算出的賬

  別看現在住得舒服,老年公寓剛建起來的時候,告別祖祖輩輩生活的村子,失去一輩子勞作的土地,都讓人難以適應。

  趙建華說,剛搬來的時候他會哭,土地沒了都受不了,本來就是老百姓,沒了地吃什么?

  兩年過去,老人們漸漸適應了樓里的生活,但對老家的牽掛依舊存在,也曾回老宅子看過幾次,馬紀紅家里還掛著當年扭秧歌時跟老村村民照的最后一張合影,連同流轉出去的那塊地,成了心里一個念想。

  山東濱州博興縣呂藝鎮老年公寓現在規模有12棟樓,每棟5-6層,配備一個醫生、兩個護士,已經不能僅僅用一個簡單的養老院來衡量,有了醫護人員,老人們生些小病也足以應對,除打飯的花銷外,其余的水電物業則是全部免費的,而之所以能夠免費,是因為呂藝鎮老年公寓是采用了政府企業的合作,將宅基地與土地進行了相關的流轉。

  但在之前北京以房養老騙局風波還未平息的當下,這樣一種看似很好的養老模式背后,該如何保障安全性呢?

  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呂藝鎮政府之后,政府人員回復說,現在簽的是政府、企業、村集體三方戰略合作協議,無論是管理還是財務上,政府、企業和村集體三方都有參與。一旦出現企業經營不善的苗頭,老百姓擔心是不是遇上了騙子,省民政廳表示一定讓當地政府采取一些預防性的措施,比如將這些老人安置到周邊的其它老年公寓。鎮政府則表示,目前企業經營狀況不錯,未來會不會有一些風險防控措施有待觀察。

  呂藝鎮老年公寓目前入住的已經是第三批老人,其實在第一批的時候,老人們的顧慮都是很大的,延續了幾千年的生活方式突然改變,賴以生存的土地沒了,不安很正常。但有老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收益差的年份,拿到的錢沒有土地流轉費多,收益好的年份,錢多了,但是需要付出的勞累和精力也讓老年人難以承受,因此直到老年公寓建起來,土地流轉費也拿到了,老人們的顧慮就漸漸打消,目前第三批老年人入住免費老年公寓的意愿非常大。

  呂藝鎮的老人們直言,上了年紀,干活沒人要,缺乏生活來源,他們愿意入住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有優惠條件,不用交水電費、暖氣費,節省開支,還有補貼。

  呂藝鎮牛家村村民牛揚之說,老百姓就是算計慣了。

  老人與子女之間:弱化經濟矛盾

  “算計慣了”這種說法并不夸張,比起城鎮老人退休后有養老保險,農村老人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種地,但種地所得又難以支撐生活開銷。

  呂藝鎮牛家村村民牛洪昌和老伴王愛英的身體都不好,種地這種累活干不了時就需要把嫁到隔壁村的女兒叫來幫忙,女兒牛艷萍是現在老人養老唯一指望得上的,弟弟還在當兵,母親王愛英生病做完手術,為了多攢點錢還偶爾去打工,這讓牛艷萍心里很不是滋味。

  老人的問題解決不了,年輕人進社區也有后顧之憂,面對政府沒有足夠財力供養老人的問題,當地政府就引進了一家企業,興建老年公寓。

  山東省民政廳副廳長張孟強說,農村養老最大的困難在于農民沒有穩定、可靠的經濟收入,農村子女與老人之間的矛盾很多都是經濟問題,農民進入養老機構養老,同時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子女也不用支付過多的費用。

  呂藝鎮鎮長介紹說,明年春節前,牛洪昌老兩口就能免費入住第三期老年公寓,8萬元的房屋評估款到位,還可以補貼日常生活。

  三方合作模式:企業出資 政府兜底

  比起城鎮的老人有房產、收入高,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老人如何換取一份養老保障,呂藝鎮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老年人上了年紀種地種不動,宅基地上雖然有房子,但住在這里很難得到及時的照料,因此將宅基地和土地流轉出去,使得土地上潛在的、并且要付出很多辛苦的收益變成了實實在在握在手里的錢,老百姓算清楚了這個賬,發現入住老年公寓是賺的,這樣的模式也就能推行下去。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長云認為,這樣的養老模式使老人覺得受益,關鍵在于老年人,特別是留守老人在養老公寓能得到比較好的照料,老人們住在一起互相交流,平時的生活也會更加豐富。這種模式對于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來說是一次比較好的嘗試,應當尊重地方的探索和實踐,既不要拔苗助長,也不能讓它付諸流水。

  老人需要養老,年輕人需要賺錢,企業需要發展空間,于是2012年10月,由鎮政府牽頭,村集體、鎮政府和企業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

  雖然前期基建需要巨額的投入,山東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王金寶表示,土地就意味著收益,他們將通過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獲取收益,并可以在富余的宅基地上開發養老休閑農業旅游。

  呂藝鎮黨委書記劉德軍最大的感受則是從前他主管的是村民們的事,現在也會為企業向上級爭取一些政策和項目,以此減少企業的投入,為企業的良好發展提供助力,也為整個模式的運作提供保障。在被問起企業經營不善的可能性有沒有考慮過時,劉德軍說,在做一件工作之前如果首先考慮的是這項工作最壞的結果,那其它的工作就都沒法做了。

  事實上,山東省養老市場早已向社會資本開放,但其中的風險防控問題也值得注意。山東省民政廳副廳長張孟強表示,從長遠來看可以通過保險的方式,比如養老機構的綜合責任險,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對于耕地紅線、農村消失以及這種養老模式中其它潛在風險的應對方式,國家發改委研究員姜長云建議,要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一旦企業經營不善,需要優先保障老人們的利益,此外,這種模式需要試點和逐步推行,以防企業將來不愿再提供養老服務。

  事實上,面對山東省農村養老這種強烈的破局需求,此種養老模式的探索是積極有益的,但與此同時,政府要承擔起相當大的責任,需要去兜底,去把這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