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東郊飯店主樓即將拆除,歷山賓館地塊項目再次啟動,那些年住過的老店紛紛消失,喚起了人們滿滿的回憶。南郊賓館、山東賓館、齊魯賓館……一連串熟悉的名字,它們還好嗎?昔日城市地標,傳奇能否繼續?

40歲的東郊飯店,周末主樓將拆除
最近,秋高氣爽的濟南罩上了天然的“濾鏡”。解放路37號,東郊飯店主樓前,藍天白云下,許多市民和飯店員工紛紛舉起手機,為這座四十歲的老樓留下最后的照片。
東郊飯店曾是濟南乃至全省的窗口接待單位,1977年由原省第四、第五招待所合并后組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郊飯店長期作為省政協會議的主會場,并經常承辦省黨代會、省團代會以及其他省市級機關組織的大型會議。”東郊飯店老職工鄒先生介紹。
根據計劃,本周末,四十歲的東郊飯店主樓將被拆除,隨后在這片土地上,很快會崛起一座城市綜合體。
幾乎與此同時,往西不遠處的歷山賓館片區舊城改造項目也再度發布征收公告。“歷山賓館拆遷是從2000年左右傳開的,最近幾年,差不多每年都會發布一次凍結令,這次動遷希望很大。”解放橋社區居民孫先生端詳著通知說。
站在路口望去,樓體外立面雖有“歷山賓館”招牌,但一層已被餐飲、旅游、電動車銷售等商家占據,二層至五層樓,基本是藝術培訓、教輔機構,絲毫沒有當年旅館、澡堂、飯店俱全的地標風采。
與東郊飯店相比,歷山賓館“年紀”更大,建于1965年,5層樓高。這兩座建筑在當年鶴立雞群,其醒目程度不亞于今天的綠地普利中心。如今,隨著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患上“老年病”的這兩座建筑即將要和市民揮別。

山東賓館隱于鬧市,齊魯賓館變數仍存
改革開放之前,濟南市區以平房為主,城區面積也不大,三五層的建筑就算高的。據了解,上世紀五十年代,濟南只有山東賓館、珍珠泉賓館、濟南飯店、南郊賓館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大型接待場所。
15日,記者在火車站出站口附近隨機詢問了幾名市民和游客,只有一報攤攤主確切說出了山東賓館的位置。向經一緯三路口西南角望去,雖然房檐下寫著“山東賓館”字樣,但人們的目光還是更容易被醒目的“唐朝國際”字樣所吸引。
山東賓館最初位于經一緯一路口的原津浦鐵路賓館處,新的大樓建于1954年,與東郊飯店一樣隸屬于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因為設施齊全,又臨近濟南火車站,這里曾長期作為山東省旅游專用接待旅館,承擔過不少外賓接待任務,也迎來送往過數屆省兩會代表。
可如今,隨著經一路的拓寬,山東賓館門前空間被大幅壓縮,四五輛汽車就可把大門堵得嚴嚴實實。
同樣令人唏噓不已的,還有“八零后”的地標性飯店:齊魯賓館。齊魯賓館位于千佛山下的絕版地段,始建于1979年,1986年4月15日正式開業,11層的賓館大樓坐南朝北,氣勢宏偉壯觀,為濟南市旅游建筑之首。
齊魯賓館是一所專為接待外國旅游人員和港澳同胞的高級豪華賓館,可以提供方便的外幣兌換、通訊郵電設施以及美容理發、按摩保健、汽車出租等服務項目。賓館設有中央空調系統、閉路電視系統以及寬敞的舞廳和靜謐酒吧,樓頂的頂天花園、露天酒吧更是名冠全城。當時,在齊魯賓館工作成為一種榮譽,能在這座建筑用餐或住宿也成了濟南百姓的談資。
1992年,高157.1米、總投資4.2億的齊魯賓館二期開建,轟動一時。然而好景不長,1996年,施工進入尾聲的工程因資金鏈中斷而被迫停工,從此成為千佛山下最扎眼的爛尾樓。
承載著諸多回憶的齊魯賓館11層老樓于2011年被爆破拆除,原址一直是十幾米深的基坑,旁邊二期157米高的爛尾樓矗立至今。在2016年8月的一次土拍中,齊魯賓館插花地塊以底價2.48億元成交,然而在正式開工前,未來形勢仍不太明朗。

唯主動適應市場,才能繼續活下去
轉型成功的南郊賓館得以繼續延續著往日的輝煌。位于馬鞍山下的南郊賓館歷史悠久,始建于1959年4月。南郊賓館建成后,接待外國國家元首、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海內外人士數以萬計,為展示山東形象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之后,南郊賓館主動轉型,為適應旅游事業的發展,賓館的建筑設施不斷增加。1983年新建四層服務樓一座,1985年專門聘請香港亞貿公司對主體樓一層進行改造、裝修一新。近四十年來,南郊賓館在市場化方面邁出了一次次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即將消失的東郊飯店、歷山賓館,也是在適應新形勢、新變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東郊飯店漸漸失去了活力,被市場邊緣化,開始走下坡路。2017年,幾經波折的改造計劃終于要變成現實。據了解,該片區總占地面積86畝,總建筑面積26.5萬平方米,規劃建設集商業、住宅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項目。
一年之前,東郊飯店實現整體轉企改制,身份變了,包袱輕了,職工們對未來生活有了更多憧憬。東郊飯店的實體仍然存在,盤活土地資源后,未來將持有一座樓宇,用以安置職工和開展經營。
與此同時,更多的昔日地標將會繼續陪伴著這座城市。近年來,濟南飯店、山東賓館等優秀歷史建筑因為兼具歷史價值和建筑價值,先后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將繼續延續著傳奇,吸引著關心它們的人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